1 / 423
文档名称:

《中日会计模式比较研究》经济科学文献.pdf

格式:pdf   大小:5,674KB   页数:4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中日会计模式比较研究》经济科学文献.pdf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9/28 文件大小:5.5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日会计模式比较研究》经济科学文献.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国会计模式
一、会计模式的概念与意义
(一)会计模式的概念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
式(”《现代汉语词典》)。会计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下,由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原则、会计制度以及由此决定会计方
法、程序、组织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大辞典会计卷》)。
“会计模式是指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特征”(《会
计辞海》)。会计模式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具
有特定功能的会计工作标准形态(”《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会计模
式是一种标准形态,是各种要素最佳组合的体现。我们探讨的会计
模式,是对客观存在的会计事物采用抽象方法进行的模拟。它是舍
去会计事物的具体内容,抽象为一般的标准形态。因此,会计模式
是指为实现一定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
计的标准形态。这里: 会计模式具有一定目标; 会计模式
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 会计模式具有特定的功能; 会计模
式是一种标准形态。
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目标性:会计模式的运行,具有
明确的应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会计模式要有一定的运行目
标。如企业会计模式,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规范性:会
计模式的运行为实现其目标而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会计模式的规
范性,才具有对会计给予指导的普遍意义。计量性:会计模式
的运行,其构成部分的内容能以货币进行计量。稳定性:会计
模式构成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管理体系和会计组织体系,相互联
系、联系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能在较长时期以其基
本功能运行。相对性:会计模式的具体形态及其内容、结构和
功能具有一定差异并随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适应性:会计模
式的基本的内容、结构和功能,能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
的调整并正常运行。国际性:会计模式的建立适应了国际的经
济、贸易和技术的发展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有关国际通行规则。
它的运行,能依据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在国际流通中发
生的各种会计事项,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模式的意义
在会计领域,会计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识会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建立会计模式,认识会计
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和规律,及其发展变
化的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运用这些因素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使
得实际存在的复杂的会计事物,由于采用建立模式的抽象,变得简
单明了,易于理解。
提出会计改革的要求。以会计模式的标准形态,对照实际会计
工作,肯定符合会计模式要求的方面,找出不符合会计模式要求的
内容,并分析其原因、影响,相应提出在宏观上、微观上应进行会
计改革的要求,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指导会计实践。以会计模式的标准形态,可作为对会计实践的
指导。建立的标准化会计模式,可以规范会计事物发展的过程、过
程中的行为及过程运行机制。以会计模式的标准形态对照实际会计
工作,对符合会计模式要求的方面,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对不符
合会计模式要求的内容,分析其原因、影响,并相应采取措施改进。
依据影响会计模式发展变化的因素在未来时期可能发生的变化,预
测会计模式所反映客观事物在未来时期的发展,采取相应措施,对
现实事物的发展施加影响,以便发挥会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中国会计模式的演变
中国会计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一)中国古代、近代会计
早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比较简单,人们对生产的耗费与成果
的关心,是通过头脑的记忆或一定方式的记载,如绘图记事、刻画
记事和结绳记事等。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
牧业和农业的分开,生产发展到了有剩余产品,有了物物交换,人
们关心有多少剩余产品,剩余产品怎样分配和怎样交换,同时也找
到以牛、羊、兽皮、贝壳为货币进行交换,从而促进了对其计算和
管理。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
开,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了商品生产,交换扩大,并形成以某
种商品(如麻布、上衣、茶叶等)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人
们对生产的耗费与成果的关心,从生产过程中一种必要的附带工
作,逐步形成为一种专门的工作,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核算和管
理。正如马克思对印度古代历史的研究,发现原始社会末期,在远
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记账员,在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
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
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
①马克思: 《资本论》第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