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当青春遇上古诗词
我们没有穿越到唐宋年代,但诗词突然华丽回归,饱读诗书的年轻人更成为新晋偶像。从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节目从百人团与选手的答题,到专家的点评以及现场绚丽的舞美和古风配乐,都深刻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数据显示,本季《中国诗词大会》10期节目,,为春节期间收视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一档简单的诗词节目会引发这么大的影响,或许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有一项调查表明,节目播出后,有关唐诗宋词的书一时“洛阳纸贵”,迅速攀上畅销书排行榜。一时间,“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节目落幕,由之引发的讨论却远未结束:“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古代?典诗词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由节目引发的中国诗词热能否延续下去?这些话题,都在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中持续发酵和升温。
诗词大会为什么这么火?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是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文化益智类节目。这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作为一档大型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没有博人眼球的噱头,没有花哨的后期特效,也不像很多大型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至上”。与时下流行的力求热烈与快节奏的电视节目制作理念完全不同,《中国诗词大会》所选主题显然单纯得多――只有诗词。如果仅仅就这一主题本身来看的话,在大多数人眼里,应是偏文艺、曲高和寡的样子。然而谁都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档主题看起来略显小众的节目,不仅收视率超高,同时还收获了无数好评和热议。那么,这档节目究竟是怎样火起来的?
面对这样的疑问,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共青团中央的知乎官方账号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把一个素雅的主体做到高冷,使之成为仅限少数人享用的文化沙龙。恰恰相反,我们打造的是一场面向全社会的诗词盛宴。”
此外,这档节目在节奏的安排上也有着独到之处――本季增设的具有“一对一”对抗性的“飞花令”环节。进一步渲染了节目紧张对抗的氛围,观众也可以在节目中看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好戏,让原本素雅的主题也多了几分竞技性,节目整体的节奏也因此多了些起伏,显得错落有致起来。
为了答疑解惑,《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还特意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嘉宾老师,他们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辅以现场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精髓。不少网友表达了对这些学识渊博的老师的喜欢。对于主持人董卿,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而对她“路人转粉”:“这个节目也考验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串场、调侃,肚子里必须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思考。董卿主持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