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方谈古玉收藏鉴定
古方:玉器的收藏与市场
《文物天地》编者按: 5月29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讲邀请著名玉器专家古方先生主讲玉器的收藏与市场。古方先生1962年生于北京,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古玉鉴定专家卢兆荫先生。1989年起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玉器考古发掘及鉴定工作。1997~2000年为美国纽约大都会亚洲艺术部访问学者,研究馆藏玉器,并为公众作古玉鉴定工作。目前就职于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中国传世玉器全集》。
玉器收藏的出现和古玩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古玩出现在宋代,距今1000多年。为什么宋代会产生古玩呢?有三个条件:
第一,宋代离宋代人所认为的“古代”的下限至少有了一千年。宋代时所认为的“古代”就是夏、商、周、秦、汉,最晚的就是汉代。因为有古可玩,所以古玩才出现了。
第二,宋代有一个发达的文人官僚阶层,有钱,有权,又有品位,形成了一个玩古玩的群体。
第三,宋代的商品经济很发达。而古玩也是一种商品。宋代已经出现了经营古玩的人和店。
当时的古玩并不像今天有众多品类,宋代人的古玩只有三种:第一是
青铜,第二是玉,第三是碑刻。宋代人很有品位,玩到极致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宋代人玩玉器的书只有两本: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和南宋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古图》是我国研究青铜和古玉最早的著录,也是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上有开创之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专门集录器物铭文,并加以考释。这两本书中著录的玉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汉代的玉器。因为宋代没有考古学,不能辨认早于汉代的玉器。当时的仿古玉仿的也是汉代的玉器。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是一座发达的城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东街北侧的潘楼酒店“每日自五更市台,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宋代的酒店以喝酒、吃饭为主,在店中售卖书画珍玩,像杂货铺。南宋的时候不一样了,都城临安(今杭州)出现了专营古玉的“七宝社”,说明古玩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到了元代的时候,第一部专门收藏玉器的书出现了,朱德润著《古玉图》收录了41件玉器,标志着专项玉器收藏的开始。
古玉收藏风气最浓的时候是乾隆时代,乾隆晚年痴迷古玉,从全国各地搜罗,大量的古玉源源不断流入清官。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民间开始收藏古玉,到清晚期,一直到民国,这种风气达到了顶点,收藏的中心就在北京。清末出现了一个大家,吴大激(1835~1902),江苏苏州吴县人,官至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中兵败革职。他收藏颇丰,更重要的是金石学的底子十分深厚,考证功夫非常好。今天很多的玉器名称都是吴大潋起的。在玉器的用途方面,他考证得也极其详细。此外,他的图画得非常好,不
仅细致人微,还注明比例。他所著的《古玉图考》在100多年前出版以后,很快被翻译成世界各种主要的语言文字。100多年过去了,外国人研究中来讲,这本书在当时达到了颠峰。
吴大潋死后,收藏被他的后人卖掉了。今天能够看到的属于吴大潋收藏的藏品,大英博物馆有一些,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也有一些。拍卖会上偶尔能见到,但都不是精品。
中国玉器的大量流失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中国处在动荡的局面中,收藏玉器的主角是外国的古董商和收藏家。
首先是美国人赫伯·毕晓普(Heber )的收藏。他从1870年开始收藏中国古玉,堪称海外最早的一批中国玉器收藏。他最初在纽约收购了一些精美的中国玉器。当得知这些玉器来自欧洲大陆,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清皇宫和皇家园林中掠夺到欧洲之后,他又前往英法等国探寻这批中国玉器的下落。到1900年的时候,毕晓普的收藏已经蔚为大观。他所藏的中国玉器实际上是火烧圆明园之后被抢掠到西方的皇家玉器,绝大部分属清代,而以清代中期(即乾隆至嘉庆时期)作品为最多,有的还刻有御制诗,包括乾隆的玉册书、玉瓮等精品。
1902年,毕晓普把这批玉器全部捐赠给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同时还捐献了100万美元用以研究和陈列他的藏品。当时的100万美元在纽约曼哈顿能买四条街的房子。 1906年,《毕晓普收藏——玉器的调查与研究》出版,分上下两册,限量发行100套。书中记载了由商周时代到清朝的各类玉器,分门别类,非常精细,是最早的有关中国古代玉
器的洋文著作。
美国人温索普(Grenville )的中国玉器收藏也十分重要。1943年,温索普去世,按遗嘱,玉器与其他所有的藏品一起捐献给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他收藏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