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内外核事故与放射事故案例
(辐射安全和防护专题资料)
前言
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因为某些人为的和技术的原因,发生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放射性事故和核事故。
放射事故与其它事故一样,会带来经济损失,人员健康损害,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但是,从事故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认真做的。人们应该从以往事故中找到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记取教训,不再重犯。
每一起事故资料既是一份很好的历史记录,同时又是我们一份宝贵的财富,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通过对事故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核技术应用和放射性有关的工作创造更高的安全率。
国内外核事故与放射事故简介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公布的1945~1997年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较重大的核事故或
放射事故135起(不完全的统计),使669人受到显著照射,87人死亡。
所公布事故只是一些造成人员受到较大剂量照射的核事故和放射事故,而一些较为著名的核事故,如英国温茨凯尔军用核反应堆事故和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等,由于处理得当,未造成人员伤亡,并未罗列在内。
公布的这些事故主要发生在美国、前苏联和英国等核能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较发达的国家,其中涉及到中国的放射事故为10起,受照人员47人,6人因受照死亡。我国的核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核事故发生,导致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的事故主要来自于辐照装置、加速器和放射治疗等领域。
- 1 -
我载的最早一次放射事故是发生在1954年,福州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用血管钳夹持
镭针进行穿线时,×108Bq的镭针掉到地上,当时护士用肉眼寻找未果,10年后,该省成立放射防护机构后再找,也未找到。
从全国来看,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核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事故不多。1958~1978年的20年中,我国核技术的生产和应用由发展走向低谷,时起时伏,事故也经常在每年25起左右。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全国核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例如辐照装置全国除西藏和青海两地区尚未建立外,其它地区都有。
1988~1998年国内放射事故年度分布
从每年发生的事故起数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接近(如美国,90年代初期,每年30起左右),但将事故的发生数与放射源的应用规模结合起来看,我国的事故发生率要高得多,大约是美国的四十倍。因为,据统计,我国现用放射源约
5万枚,而美国应用的放射源总数约200万枚,是我国的四十倍。
- 2 -
事故的级别分布
世界重大核事故和放射事故举例
- 3 -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
1986年4月26前苏联发生在核工业史上最严重的灾难性事故。因急性放射病死亡30人,大约15万平方公里国土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动员60万居民进行污染清除。后期观察到约1800名甲状腺癌症患者,很可能是该事故造成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境内。距基辅市130Km,在普里皮亚特河畔,靠近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核电站30Km范围内有居民10万人。此核电站已建成4座反应堆机组,还有2座待建。事故发生于4号机组,该机组的核反应堆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采用的是前苏联研制的RBKM-1000型石墨沸水堆,用石墨作慢化剂,以沸腾轻水作为冷却剂。
堆内共装1659根燃料棒,其中75%是首次装料时装入的,其输出热功率为3200MW。反应堆运行时石墨砌体温度达700℃。按计划,该反应堆于1986年4月26日停堆检修。停堆前,准备在8号汽轮发电机上进行惯性条件下提供电力的试验,目的在于检验在失去场外供电的情况下,延长强制冷却堆芯的时间,但试验未严格按安全规定进行。
为尽早结束试验,工作人员将安全控制棒大部抽出,留下不到10根,而按规定,不得少于15根。当反应堆功率开始迅速上升时,试图将所有控制棒插入堆芯紧急停堆,但因控制棒受阻而未能及时插入堆芯底部,使堆芯失水溶毁,核燃料因热量聚集过多而炸成碎块。当紧急注入水后,使产生的过热蒸汽与烧熔的元件、包壳及石墨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这些易燃易爆的气体与氧气结合,发生猛烈的化学爆炸,1000吨重的反应堆顶盖板被掀起,堆中所有管道破裂,反应堆厂房倒塌,使堆芯进一步被破坏,熊熊烈火达十层楼高,热气团将堆芯中的大量放射性物质抛向1200米空中,而后才水平传输。
这次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核电站设计上的缺陷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为了灭火及覆盖反应堆和吸收放射性气溶胶颗粒,从4月27日到5月10日,调动300多架次军用直升飞机空投了5000吨碳化硼、白云石、砂土和铅等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