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pdf

格式:pdf   大小:583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pdf

上传人:haha 2023/3/13 文件大小:58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 】是由【hah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
,反馈控制方式是按进行控制的。
(A)偏差;给定量(B)给定量;偏差
(C)给定量;扰动(D)扰动;给定量()

(A)稳定性(B)动态特性
(C)稳态特性(D)精确度()
d2r(t)
c(t)5r2(t)t
dt2
,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d3c(t)d2c(t)dc(t)
368c(t)r(t)
dt3dt2dt
,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dc(t)dr(t)
tc(t)r(t)3
dtdt
,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c(t)r(t)cost5
,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dr(t)t
c(t)3r(t)65r()d
dt
,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c(t)r2(t)
,则系统属于。:.
(A)离散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
(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
C(s)6s18
:G(s),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R(s)s22s1
(A)et,e2t(B)et,tet
(C)etsint(D)et,te2t()
C(s)6s18
:G(s),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R(s)s22s2
(A)et,e2t(B)et,tet
(C)etsint(D)et,te2t()
C(s)6s18
:G(s),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R(s)s23s2
(A)et,e2t(B)et,tet
(C)etsint(D)et,te2t()

(A)微分方程(B)差分方程
(C)传递函数(D)状态方程()

(A)线性定常系统(B)线性时变系统
(C)非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定常系统()
t0

(A)输入为零(B)输入、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
(C)输入、输出为零(D)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

(A)单位阶跃响应(B)单位加速度响应
(C)单位斜坡响应(D)单位脉冲响应():.

(A)零点(B)极点
(C)零点和极点(D)增益()
,的支路称为源节点。
(A)只有信号输入(B)只有信号输出
(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的支路称为阱节点。
(A)只有信号输入(B)只有信号输出
(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的支路称为混合节点。
(A)只有信号输入(B)只有信号输出
(C)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D)任意()
,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的与输入
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
N
REC
G(s)G(s)
12
B
H(s)
(A)分子(B)分母
(C)分子和分母(D)分子和分母都不()
,扰动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与输入
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
(A)分子(B)分母
(C)分子和分母(D)分子和分母都不()
,输入信号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与输入:.
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
(A)分子(B)分母
(C)分子和分母(D)分子和分母都不()
C(s)
,
R(s)
GGG
(A)12(B)2
1GGH1GGH
1212
1GH
(C)(D)2()
1GGH1GGH
1212
C(s)
,
N(s)
GGG
(A)12(B)2
1GGH1GGH
1212
1GH
(C)(D)2()
1GGH1GGH
1212
E(s)
,
R(s)
GGG
(A)12(B)2
1GGH1GGH
1212
1GH
(C)(D)2()
1GGH1GGH
1212
E(s)
,
N(s)
GGG
(A)12(B)2
1GGH1GGH
1212
1GH
(C)(D)2()
1GGH1GGH
1212

(A)单位阶跃函数(B)单位速度函数:.
(C)单位脉冲函数(D)正弦函数()
,则上升时间为。
(A)(B)
(C)(D)()
,则峰值时间为。
(A)(B)
(C)(D)()
,则调节时间为。
(A)(B)
(C)(D)()
t

(A)T(B)2T
3T4T
(C)(D)()
t

(A)T(B)2T
3T4T
(C)(D)()
t

(A)T(B)2T
3T4T
(C)(D)()
。:.
(A)上升(B)下降
(C)不变(D)无规律变化()

(A)0(B)T
1/T
(C)(D)1()

(A)上升(B)下降
(C)不变(D)无规律变化()
,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011
(A)(B)
10
(C)(D)()
,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011
(A)(B)
10
(C)(D)()
,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011
(A)(B)
10
(C)(D)()
,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011
(A)(B)
10
(C)(D)()
,则系统具有。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则系统具有。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则系统具有。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则系统具有。
(A)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B)两个相等的负实根
(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
,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11
(A)(B)
A,BA,B
(C)都对(D)都错()

(A)大于(B)小于
(C)等于(D)小于等于()
%5%
,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
101
(A)(B)
(C)1(D)0()
%5%
,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
101
(A)(B)
(C)1(D)0()
,当开环增益K增加时,系统。
%
(A)阻尼比增大,超调量增大;
%
(B)阻尼比减小,超调量增大;
%
(C)阻尼比增大,超调量减小;

(D)无阻尼自然频率n减小。():.

(A)成正比(B)成反比
A,B,C
(C)无关(D)都有可能()
=
,则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呈现为。
(A)等幅的振荡(B)发散的振荡
(C)衰减的振荡(D)恒值()
4
Gs
s2+s4
,则系统的无阻尼振荡频率为。
(A)(B)
(C)1(D)2()
4
Gs
s2+s4
,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A)(B)
(C)1(D)2()

2S11
G(S)G(S)
(A)S23S2(B)S23S2
2S11
G(S)G(S)
S2S1S2S1
(C)(D)()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s4135
s324
s215
s16
s05
(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
(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
(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s4131
s312
s211
s11
s01
(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
(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
(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s4132
s324
s212
s11
s02
(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
(C)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
(D)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s317500

1
s17500
1
s07500K
1
(A)系统稳定(B)系统不稳定
(C)系统条件稳定(D)无法判定()
K
,系统稳定时1的取值范围是。
s317500

1
s17500
1
s07500K
1
K0K
(A)1(B)1:.
0K
(C)1(D)1()
50
G(s)
s(1)(s5)
,其开环传递函数:,输入
r(t)t2
为时的稳态误差是。
(A)不确定(B)零
(C)常数(D)无穷大()
50
G(s)
s(1)(s5)
,其开环传递函数:,输入
r(t)t
为时的稳态误差是。
(A)不确定(B)零
(C)常数(D)无穷大()
7
G(S)
S(S5)
,系统的开环增益和型次分别为。
(A)7,Ⅱ型(B)7,Ⅰ型
(C),Ⅱ型(D),Ⅰ型()
,通过图解的方法求取的位置。
(A)开环零、极点;闭环零点(B)开环零、极点;闭环极点
(C)闭环零、极点;开环零点(D)闭环零、极点;开环极点()

(A)离散;实轴(B)连续;实轴
(C)离散;虚轴(D)连续;虚轴()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
A,B,C
(C)充要条件(D)都不对()

(A)零点,零点(B)零点,极点:.
(C)极点,零点(D)极点,极点()
,终于开环。
(A)零点,零点(B)零点,极点
(C)极点,零点(D)极点,极点()
nm
,有条根轨迹趋向无穷远处。
nm
(A)(B)
mnnm
(C)(D)()
,若其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则该区域必
是根轨迹。
(A)左边,奇数(B)右边,奇数
(C)左边,偶数(D)右边,偶数()

(A)单位阶跃函数(B)单位速度函数
(C)单位脉冲函数(D)正弦函数()

(A)由系统的结构、参数确定;(B)与输入幅值有关;
t
(C)与输出有关;(D)与时间有关;()

(A)极坐标图(B)伯德图
(C)尼科尔斯图(D)方框图()
2
G(s)
(2s1)(8s1)
,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
(A)稳定(B)不稳定
(C)条件稳定(D)无法判别()
2
G(s)
(2s1)(8s1)
,N,N,R。

(A)1,1,0(B)0,0,0
(C)0,1,-2(D)0,,-1()
200
G(s)
s2(s1)(10s1)
,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
(A)稳定(B)不稳定
(C)条件稳定(D)无法判别()
200
G(s)
s2(s1)(10s1)
,N,N,R。

(A)1,1,0(B)0,0,0
(C)0,1,-2(D)0,,-1()
8(10s1)
(s),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
s2s1:.
(A)稳定(B)不稳定
(C)条件稳定(D)无法判别()
8(10s1)
(s),N,N,R。
s2s1
(A)1,1,0(B)0,0,0
(C)0,1,-2(D)0,,-1()
8
(s),其奈氏图如下,则闭环系统。
s(s1)
(A)稳定(B)不稳定
(C)条件稳定(D)无法判别()
8
(s),N,N,R。
s(s1)
(A)1,1,0(B)0,0,0
(C)0,1,-2(D)0,,-1()
(1,j0)

(A)包围(B)不包围:.
(C)顺时针包围(D)逆时针包围()
。那么,可以判断该系统是。
Pole-ZeroMap
1




AyAyAy
ranranran0
gamgamgam-
I
-
-
-
-1---1----
RealAxis
(A)稳定的(B)不稳定的
(C)临界稳定的(D)无法判定稳定性()
16
G(s)
s42h
,其幅值裕度等于。
0dB42dB
(A)(B)
16dBdB
(C)(D)()
,其幅值裕度hdB。
(A)(B)
(C)(D)()
,其相角裕度。
(A)(B)
(C)(D)():.
,其截止频率rad/s。
c
(A)(B)
(C)(D)()
,其穿越频率rad/s。
x
(A)(B)
(C)(D)()
,反映出系统。
(A)频率特性的谐振峰值越小;(B)阻尼比越大;
(C)闭环增益越大;(D)相角裕度越小()

(A)型别(B)稳态误差
(C)动态性能(D)抗干扰能力()

(A)型别(B)稳态误差
(C)动态性能(D)抗干扰能力()

(A)型别(B)稳态误差
(C)动态性能(D)抗干扰能力()
(s5)
s10
,则它是。
(A)相位迟后校正;(B)迟后超前校正;
(C)相位超前校正;(D)A、B、C都不是()
e(t)
,如果采样器的输入信号具有有限带宽,并且有直到h的
e(t)e*(t)
频率分量,则使信号完满地从采样信号恢复过来的采样周期T,满足下列条
件。
T2/2T2/2
(A)h(B)h:.
T2T2
(C)h(D)h()

G(z)G(z)G(z)
(A)2(B)12
G(z)GG(z)
(C)1(D)12()
C(z)

GR(z)G(z)R(z)
1GH(z)1GH(z)
(A)(B)
GR(z)G(z)R(z)
1G(z)H(z)1G(z)H(z)
(C)(D)()
p1
,则动态响应为。
(A)双向脉冲序列(B)发散脉冲序列
(C)等幅脉冲序列(D)收敛脉冲序列()
p1
,则动态响应为。
(A)双向脉冲序列(B)发散脉冲序列
(C)等幅脉冲序列(D)收敛脉冲序列()
0p1
,则动态响应为。
(A)双向脉冲序列(B)发散脉冲序列
(C)等幅脉冲序列(D)收敛脉冲序列():.
1p0
,则动态响应为。
(A)单向脉冲序列(B)双向发散脉冲序列
(C)双向等幅脉冲序列(D)双向收敛脉冲序列()
p1
,则动态响应为。
(A)单向脉冲序列(B)双向发散脉冲序列
(C)双向等幅脉冲序列(D)双向收敛脉冲序列()
p1
,则动态响应为。
(A)单向脉冲序列(B)双向发散脉冲序列
(C)双向等幅脉冲序列(D)双向收敛脉冲序列()
1
曲线和交点时无外作用下的周期运动。
GN(A)
(A)有,存在(B)有,可能存在
(C)无,存在(D)无,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