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环境学基础篇
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
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
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
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
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
天晨雾的原野。
沿着小路生长的月桂树、荚蒾和赤杨树以及巨大的羊齿植物和野花在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即使在冬天道路两
旁也是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无数小鸟飞来,在出露于雪层之上的浆果
和干草的穗头上啄食。郊外事实上正以其鸟类的丰富多彩而驰名,当
迁徙的候鸟在整个春天和秋天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都长途跋涉地来
这里观看它们。另有些人来小溪边捕鱼,这些洁净又清凉的小溪从山
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野外一直是这个样子,
直到许多年前的有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情
况才发生了变化。
摘自[美]蕾切尔卡逊著《寂静的春天》
第一章绪论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财富得到空前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
类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全球化的通讯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人类从
来没有生活得如此便利和富有,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生活得更加舒
适和惬意。人类在向自然界大肆索取的同时,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全球变暖,臭氧层破
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污染加剧,土地沙化, 风肆掠,使
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这一系列的变化,有自然的原因,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自种的苦果。工业革命以
后,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了工业的迅猛发展,从而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作为人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受到了无情的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危机。当然人
类总是不甘自我毁灭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正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决心。环境学
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理性地关注与之休戚相关的自然环境。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仅靠善良的愿望还远远不够,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
高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深刻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
证关系,通晓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变化过程的影响,掌握变化规律,提高对影
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因子识别能力,以系统化、全球化的战略方针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
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
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对于环境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类,环境是以人
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人类生存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多级大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
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
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
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见图,有时简称为环境。
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球环境对于人类具有
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据目前所知,
在千万亿个天体中,能适于人类生存者,只发现地球这一个天体。外围空间环境是指地球
以外的宇宙空间,理论上它的范围无穷大。不过在现阶段,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还主要限
于地球,对广袤的宇宙还知之甚少,因而还没有明确地把其列入人类环境的范畴。
空气
物质水
岩石
动植物、微生物
气温
阳光
能量
自然环境引力
地磁力
太阳的稳定性
地质构造情况
地壳稳定性地震、火山活动
自然现象海啸
大气运动
水循环
水土演变等多种自然因素
图自然环境的构成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
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与机构等。它是人
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
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