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第13-16课时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3,769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13-16课时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doc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3/3/19 文件大小:3.6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13-16课时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第13-16课时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是由【Alone-丁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13-16课时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13-16课时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51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
,理解每个公式的意义,应用特点,常规使用方法等.
——化弦法,降幂法,、化简、证明.
,并能结合三角形的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性质,并能用它研究复合函数的性质.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图象的形状、
、伸缩变换的意义,并会用这两种变换研究函数图象的变化.
:
、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解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
51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
50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同理可以由sinα-cosα或sinα·cosα推出其余两式.
②.③当时,有.

(1)诱导公式中的角是使公式成立的任意角.
(2)正确使用诱导公式的关键是公式中符号的确定.
(3)sin(kπ+α)=(-1)ksinα;cos(kπ+α)=(-1)kcosα(k∈Z).
⑷熟记关系式;.

(1)公式不但要会正用,还要会逆用.(2)公式的变形应用要熟悉.
熟记: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它体现了两个角正切的和与积的关系.
(3)角的变换要能灵活应用,如α=(α+β)-β,β=α-(α-β),2α=(α+β)+(α-β)等.
,半角公式
50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2)使用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公式时,公式的选择要准确.
如已知sinα,cosα,tanα求cos2α时,应分别选择cos2α=1
(3)余弦的二倍角公式的变形——升幂公式、,降幂法是三角变换中非常重要的变形方法.
对sin3α,cos3α的公式应记住.
(4)使用正弦、余弦的半角公式时,
在使用无理表达式时,须要确定符号;在使用两个有理表达式时,无须确定符号,这是与选用无理表达式最大的区别,因此在化简、证明题中,
、积化和差公式,这两组公式现在不要求记忆,但要会使用.
(1)要明确,这两组公式是解决正、余弦的加、减、乘的运算关系式.
51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3)对下列关系式要熟记:
:
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或用三角式来代换代数式称为三角变换.
三角恒等变形是以同角三角公式,诱导公式,和、差、倍、半角公式,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万能公式为基础.
三角代换是以三角函数的值域为根据,进行恰如其分的代换,使代数式转化为三角式,然后再使用上述诸公式进行恒等变形,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除了应用上述公式和上述变换方法外,还要注意三角形自身的特点.
(1)角的变换
因为在△ABC中,A+B+C=π,所以
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2)三角形边、角关系定理及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p为周长之半.
52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在非直角△ABC中,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4)在△ABC中,熟记并会证明:
∠A,∠B,∠C成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60°.
△ABC是正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C成等差数列且a,b,c成等比数列.
:
(1)△=aha=bhb=chc(ha、hb、hc分别表示a、b、c上的高).
(2)△=absinC=bcsinA=acsinB.
(3)△===.
(4)△=2R2sinAsinBsinC.(R为外接圆半径)
(5)△=.
(6)△=;.
(7)△=r·s.
:
如图,在△ABC中,C=90°,AB=c,AC=b,BC=a.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53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sinA=cosB=,cosA=sinB=,
tgA=ctgB=,ctgA=tgB=.
:
如图6-29,在△ABC中,A、B、C为其内角,a、b、c分别表示A、B、C的对边.
(1)三角形内角和:A+B+C=π.
(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R为外接圆半径)
(3)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
(4)射影定理:a=b·cosC+c·cosB,
b=a·cosC+c·cosA,
c=a·cosB+c·cosA.
:由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的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这里所说的元素还可以包括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以及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若给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称为解直角三角形;若给出的三角形是斜三角形,则称为解斜三角形.
55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解斜三角形的主要依据是:
设△ABC的三边为a、b、c,对应的三个角为A、B、C.
(1)角与角关系:A+B+C=π,
(2)边与边关系:a+b>c,b+c>a,c+a>b,a-b<c,b-c<a,c-a>b.
(3)边与角关系:
正弦定理(R为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c2=a2+b2-2bccosC,b2=a2+c2-2accosB,a2=b2+c2-2bccosA.
它们的变形形式有:a=2RsinA,,.
(4)面积公式:
.
解斜三角形的常规思维方法是:
(1)已知两角和一边(如A、B、C),由A+B+C=π求C,由正弦定理求a、b.
(2)已知两边和夹角(如a、b、c),应用余弦定理求c边;再应用正弦定理先求较短边所对的角,然后利用A+B+C=π,求另一角.
(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b、A),应用正弦定理求B,由A+B+C=π求C,再由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边,要注意解可能有多种情况.
(4)已知三边a、b、c,应余弦定理求A、B,再由A+B+C=π,求角C.
(二)三角函数性质的分析
55
第13-16课时课题:三角问题的题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