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浅谈慢性前列腺炎.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慢性前列腺炎.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11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慢性前列腺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慢性前列腺炎
提出肾虚精关不固,湿热蕴于下焦,扰动精室,精离其位是慢前基本病理。固精导浊是主要治则。治133例,%,%。
笔者在许履和教授徐福松副教授指导下,通实践结合文献对慢前病因病理证治规律进行了探讨现述于后:
一:前论:前腺是男性最大性器官,分泌的前液是构成精液的成份。在前列腺发炎时其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流入尿道而出现排尿后或大便时尿道滴白,这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中医称之为“精浊”或“白浊”。《内经》一书中就有“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和“??脾传之肾,??少腹冤热而痛。出白”等记载,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思虑过度,纵欲、房劳所伤等因素有关,其病位主要在肾。晋代已开始用针刺治疗本病,如《针灸甲乙经》谓:“溺难,痛,白浊,??行间主之”。隋代《诸病源候论》阐明了“精血俱出”(前列腺精囊炎)的病因病理为劳伤肾气,肾不藏精所致,指出:“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劳,??气血虚损,肾家偏虚,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迨至明代,张景岳对“精浊”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作也较为具体的描述,他说:“有浊在精者,必有相火妄动,***欲逆精,以致精离其位,不能闭藏,则源流相继***溢而下,移热膀胱则溺孔涩痛,清浊并至,此皆白浊之因热证也。及其从也,则有脾气下陷,土不制湿,而水道不清者;有相火已杀,心肾不交,精滑不固而遗浊不止者,此皆白浊之无热证也”。说明本病的病理有虚有实,且可相互转化。清代徐时进阐明了“精浊”的
临床特征,指出:“浊者,白粘如精状,从茎中流出,不痛不涩,占下衣有迹者是也”。又说:“精浊者,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疮之脓,淋漓不断,与便溺绝不相混”。说明本病在尿道滴的同时,或有尿道灼热疼痛,或不痛不涩,这与临床所见是吻合的。
二:肾虚与湿热下注为本病的基本病理:本病临床上表现为虚实挟杂之候,即既有肾虚,又有湿阻。基本病理为肾虚精关不固,湿热蕴于下焦,扰动精室,致精离其位而成“精浊”。
(一)肾虚精关不固为发病之本:肾主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宜藏不宜泄。若房劳过度,竭其阴精;或精神过用,精血暗耗;或淋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湿热滞留,耗伤肾气,均可使肾气亏损,阴精受伤。亦有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年少欲心暗动,遗精频作而致肾亏者,正如张景岳所说:“***欲邪思又与忧思不同,而损惟在肾。盖心耽欲念,肾必应之。凡君火动于上,则相火应于下。??故其在肾,则为遗淋带浊”。肾藏精,听命于心,若调摄失宜,思欲不遂,或嗜欲过度,心火亢盛,肾水内亏,元精失守,精离其位,阴精变成腐浊,则败精流注,而见尿道口流白,甚则遗精不止。
(二)下焦湿热蕴结为致病之标:下焦湿热为本病之重要致病因素,细析其由,约有以下数端:其一,多食肥甘厚味,辛辣炙搏之品,或饮酒过度,湿热内生;或饮食不节(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移于下焦,扰动精室,而致精不能静,迫而下流,尿道出浊。其二,婚后入房忍精不泄,败精强闭,流入胞中,蕴滞而化湿生热致成本病。亦有因未婚频繁手***,***内动,精离其位,出于精窍者。其三,
入房不慎,有所损伤,或患包皮过长、包皮炎、龟头炎等疾,均可使湿热邪毒自下窍而入,浸***于上,扰动精室而成本病。
(三)肾虚与下焦湿热互为因果: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