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药品的价格贵原因 】是由【小辰G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药品的价格贵原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药品的价格贵原因
药品费用上涨过快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
普遍关注。药品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医
院、医药公司、药厂以及物价管理部门在药品价
格形成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现有药品利润分
配的格局如何?如何控制药价?前不久,卫生部
卫生经济研究所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大型专题调
研,让我们看看有关专家的分析。
为什么说药品费用上涨过快
都说近来药品费用上涨过快,依据何在?且看统
计数据:90年代以来,全国医疗药品消费总额以
%的速度增长。其中,医疗机构处方用
%和
%,人均医疗药品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20%,
卫生部门每门诊人次和每床日药品收费水平平
%%。我国医疗药品消费
总额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达50%以上。
药品费用上涨过快,包含两个因素:其一,药品
用量增加。1990~1997年,全国药品用量增加
了92%。其二,药品价格上涨。1990~1997年,
药品价格增加了101%。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
药品费用上涨是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定价等:.
各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有合理的因素,
如人口增加及其老龄化、疾病模式转变、医学科
学进步和医疗消费水平提高等。也有不合理因素,
如药品使用不当、进口药贵重药使用过多等药品
消费问题;有药品流通环节过多、过乱,造成流
通费用过高、层层加价等流通问题;有药品生产
过剩造成过度竞争、引发药品回扣等生产问题;
还有药品定价不合理、甚至“虚高定价”等药品
价格管理方面的问题。医疗药品市场的特殊性.
医疗药品市场具有其独特的经济规律。在一般商
品市场,根据价值规律,供大于求,就会形成买
方市场,促使商品价格下跌,刺激消费拉动需求。
但在医疗药品市场,由于药品生产过程比较复杂,
技术性较强,政府物价部门很难确切掌握各类药
品的真实费用消耗,对药品的报批价格不能实施
有效的监控,使生产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有机
会将广告宣传费等名目繁多的促销费用计入成
本,使药品名义成本高于真实生产成本,形成产
品销售的让利空间。更重要的是,在一般商品市
场,消费者可以根据商品的价格、品牌、质量主
动选择商品,并且可与供应商讨价还价。而在药
品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真正的消费者———病:.
人,一般只能通过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第三者—
—医院来完成药品消费,由医生建议和决定服药
品种和剂量。据初步估算,我国医疗机构处方用
药占全国医疗药品消费总额的85%以上。一般情
况下,病人无法选择药品品种用量,也无法讨价
还价,只能被动接受。这样,从理论上讲,在医
疗药品市场,医生应是消费者的代言人。但是,
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长期不完善的情况下,随着
财政补贴的逐年萎缩,劳务收费水平偏低,迫使
医疗机构将其补偿重点放在药品加成收入上,多
开药、开好药,增加药品的差价净收入。这样,
生产厂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产品的让利
空间,使用不规范竞争行为,利用非法促销手
段,与医疗机构联手拉动医疗药品费用迅速上涨。
于是,医疗药品市场的作用机制出现逆反现象,
竞争的结果不是降低价格,而是使价格在竞争中
越抬越高,高价格带来高回扣、高利润。加上医
药流通领域推波助澜,在消费者中存在的“高价
药进口药疗效好”的传统观念和心理误区,以及
公费劳保医疗享受者个人经济意识的淡漠,多方
利益驱动的结果,必然是一浪高过一浪地把药品
费用推向持续上涨,居高不下。供过于求导致混:.
乱
从药品的生产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飞
速发展,
增长到1997年的1424亿元,制药企业从80年
代的500多家增加到1996年的近6000家,三资
药厂从100余家增加到1500余家。在生产能力
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药厂便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争:
一是“降价策略”。通过更多地给医院和医药公
司让利折扣,压价销售、甚至低于成本销售。该
类产品主要是仿制生产的普通药品,约占医院药
品销售额的60%左右。二是“提价策略”。由于
普通药品的降价空间有限,迫使许多厂家通过改
变剂型、包装甚至商品名称等手段,将仿制的普
通药品“包装”成三类、四类“新药”,
将所谓“新药”的价格定得大大高于生产成本,
为进行高折扣的促销留下足够的空间。据调查,
许多合资药厂的药品以及国内药厂的“新药”价
格是生产成本,1~10倍。无论是“提价策略”还
是“降价策略”,都是为了“多给折扣、多卖药、
多赚钱”。
从药品的流通来看,国营药品批发主渠道功能萎
缩,医药流通企业环节过多,导致管理费用上升,:.
层层加价。允许企业直接向医院供药的政策以及
合资药厂带头引进的以医院、医生为主要对象的
“营销策略”,滋长了药厂给医院折扣和贿赂医
生的“回扣风”,加剧了药厂间的恶性竞争和药
品流通的混乱。据调查,合资企业的推销人员占
人员总数的30%~50%,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
%~%。进口药、合资药和新
药大都直销医院,有些占总销售额的70%~80%。
从药品的消费看,医院确实存在着不严格遵守医
疗诊疗规范,以“多用药、用贵药”手段追求药
品加成收入等问题。有的医院管理人员甚至认为,
医药工业企业与经营企业之间分割的高额利润,
是通过医疗服务得以最终实现的,因此医院有理
由分享一部分利益,以补偿政府政策性投入的不
足。药品利润是如何分配的药品利润到底有多少?
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药品利
润是如何分配的?让我们举两个例子详细算算。
调查显示,进口药品、合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和其
他企业生产的三、四类新药,在生产、流通和消
费等各个环节具有相似的经营行为,存在着类似
的问题。近年来,这些药品的销售额已占城市医
院药品销售额的40%。在一些大城市的大医院,:.
%,合资药占30%,普通药品
只占20%以下。据调查,进口药、合资药和新药
是赚钱的品种,多数普通药品则是赔钱的品种,
因此,我们分别选择××沙星注射液和青霉素针
剂作为这两类药品的代表加以分析。
例1:××沙星注射液(规格:100mL×;
单位:支),由物价部门认可的价格为:出厂价
,,。
,医
药公司给医院的折扣率为18%。而某医院从某制
药厂直接进货,。
由例1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沙星的出厂
。如果按照工业利润
上限剔除药厂正常利润35%,且假设按供应价供
货药厂不赢利,那么,出厂价-实际供应价-正
常工业利润=虚高定价,本例虚高定价为:
-×(1+)=,是实际供应价
。在××沙星的销售活动中可以看出,
如果医院从医药公司进药,得到18%的折扣,其
余绝大部分利益留在了药厂或转移到了医药公
司和零售药店等药品流通企业;药厂和医药
公司为了促销,还通过给医院和医生折扣让利甚:.
至回扣等手段,使一部分虚高定价的好处转移到
医院和医生手中。如果医院直接从药厂进药,虚
高定价的好处大部分被医院得到了。一般来说,
进口药、合资药和国内药厂生产的畅销“新药”,
给医院的折扣均在20%左右。因此,药厂和医药
公司是虚高定价的最大受益者。
例2:青霉素针剂(规格:,单位:支),
由物价部门规定的价格为:,批
,。
某省医药公司供应医院的价格为
,%。
青霉素是普通药品的代表,由于竞争激烈,药厂
不仅低于出厂价销售,还往往低于成本价销售,
其低于成本销售所损失的利润,流失在药品流通
领域和医院。
为什么厂家能够而且愿意低于成本销售?因为
工业产品定价的最低水平是单位可变成本,也就
是说,如果产品卖出去,能够补偿购买原材料的
费用,能够为工人发工资,即使企业不赚钱,甚
至不能收回机器、厂房的折旧,企业还要继续生
产。否则,企业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为了
生存,药厂只能不惜赔本,低价销售。这也导致:.
许多国内企业效仿合资药厂,通过改变药品商品
名、改变包装剂型或改变中成药的配方等方法,
将一般的仿制普通药“开发”成“新药”,按照
“新药”的方式即“高定价、高折扣”的促销方
式参与市场竞争,形成药品市场中“竞争导致价
格越来越高”的奇特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般商品的消费可由消费者
自主选择,因此即使存在虚高定价,只要消费者
愿意买,价钱高一些,他也接受了。但由医生主
导消费的药品则不同,存在于药品购销中的虚高
定价和高额利润必然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由
于医院是药品消费的最后环节,患者搞不清楚药
品利润的转移和分配情况,只能把强烈的不满和
反感集中于医院身上,许多人甚至认为“吃药贵
是医院滥收费造成的,医院是看病贵的罪魁祸
首”。由此,医院分享了虚高定价的一部分好处,
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现行政策为什么难以控制药价
为了使国内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使药价管理
进入规范轨道,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
列以“顺加作价”为核心的管理办法,希望能够
控制药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而药厂、药商和医:.
院三方中的许多人都指出,“顺加作价”在设想
上是好的,但在实际上很难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一些旧问题的依然存在和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正
说明这一点。
从药品生产企业来看,新的作价办法要求药厂按
照统一规定的销售利润率来制定价格,但少数新
药和大量“换包装不换药”的“伪新药”,由于
主管部门实际上难以真正按照研制、生产、销售
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因而定价仍然普遍存在不
合理现象。有的企业把折扣、回扣、广告宣传及
交际费等开支隐蔽地摊入成本,虚高定价的“水
分”很难“挤干”。
由于成本核定仍普遍偏高,折扣、回扣和促销宣
传自然有了可能的费用空间。有业内人士反映,
许多药品企业报价即使被物价局砍掉一半,企业
仍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企业药品定价有“不
高白不高,高了好推销”的说法,而且这种虚高
定价已成为一种风气。即使有些国营药厂愿按真
实成本定价,反而会陷入价低利薄的药品难卖出
去的尴尬局面。从药品公司来看,由于新的政策
管不了药品出厂价的虚高定价,那么“顺加作价”
必然也使批发、零售价格水涨船高。据反映,全:.
面负责某种药品在全国的推销工作的代理商,一
般从厂家以出厂价的“40扣”(40%)拿货,除
去正常的经营成本和应缴的各种税费外,再以折
扣让利的方式转销或直销给医院。经销商一般以
“80扣”从药厂或代理商那里提货。由于药品营
销成为竞争的关键,而折扣让利又成为营销的
“法宝”,“顺加作价”虽然限定折扣率,但“明
扣”之外冒出“暗扣”,控制药价达不到预期的
目的。有的经销商按规定的“95扣”开发票向医
院收款,逃避物价检查,然后以其它名目繁多的
形式,如代购设备、合资盖房、赞助科研、培训
人员等,实际仍按原折扣率予以返还。也有的以
药品替代因降低折扣而少让的利润等等。从医院
来看,新的办法规定统一的15%的加成率,同原
政策没有变化,高进高出,低进低出,医院所用
药品定价越高,实得加成收入金额也越大,因而
并不能扭转原已存在的“多卖药,卖贵药”的倾
向,并不有利于控制药品费用。在操作上,同种
药品由于进货渠道不同,或者进货时间差异,往
往进价高低不同,乘以同一加成率,形成不同的
零售价。院内同药不同价,与其它医院、与零售
药店之间同药不同价,造成药价更为混乱,患者:.
指责医院,医务人员有口难辩,加剧医患矛盾。
另外,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则反映,新办法为了使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药品销售多得一点
加成收入,城乡之间实行不同的加成率,造成城、
乡同药不同价,收入不高的农民反而用贵药,不
利于农村卫生事业和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
还可能出现城市向农村
“倒药”的新问题。
总之,我国现行的药品定价办法与药价管理政策
的确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药品市场治乱要
对症下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药品市场存
在市场缺陷,仅靠市场竞争机制难以降低药品价
格、控制药品费用,还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和干
预。政府可以采用的调控手段包括: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药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等法制管理
体系。要从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几方面进
行药品市场的规范,严格控制药品生产,保证药
品质量。整顿药品流通领域的混乱现象,建立合
理的药品定价政策。要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管理,
采取政府宏观调控与企业自主定价相结合的原
则,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控制药品零售价格。
改革医院补偿制度,改变“以药养医”的利益机:.
制。药品的使用是医疗服务过程的一部分,医药
在技术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医生将承担患者用药
的风险,对药品使用的全过程负责,医院也存在
药事管理问题,这里责、权、利是完全统一的。
因此,应该探索如何切断医院与药品的利益机制,
创造合理的竞争条件,而不是简单地将医药分离,
切断医药的统一。集中招标采购实践证明,在目
前情况下,大力推行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不失
为降低药品销售价格,让患者从中获益的一个政
策切入点与突破点。集中采购是一种控制药品价
格及药品费用、同时确保药品质量和持续供应的
有效手段。国外一些国家已经采取该项措施来控
制药品价格。例如,印度德里地方政府在1993
年制定出了275种基本药品目录,由政府统一招
标批量采购。政府每年招标一次,每个药厂提交
招标药品的技术材料和最低报价,最后由药品采
购委员会与3个价格最低的药厂签订合同,并以
最低价格的药厂为标准。采用药品招标采购结果
使总药品价格降低30%,政府利用节省下来的费
用再进一步采购药品,使药品的可及性有了提高。
新加坡允许药品市场定价,但对基本药品也采取
集中招标采购的办法。:.
美国许多HMO组织也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购
药品。我国的一些省市也在积极试行药品的集中
招标采购。上海市组建了基本药品配销中心,为
事业编制的非盈利性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进
行药品的统一购销,通过有组织地招标和批量采
购,降低药品的采购价格,杜绝药品回扣和假冒
伪劣药品,保证药品质量。河南省省直医疗单位
也已经建立起了药品联合采购机制,实行药品联
合采购五统一:
统一评价认证,
统一招标采购,
统一网上交易,
统一药品配送,
统一政策协调。
联合采购带来五个有利:
有利于规范购销活动,净化医药市场;有利于提
高透明度,破除“黑箱交易”;有利于医药分开
核算,分别管理;有利于医院强化药剂管理,加
快周转,减少库存;有利于巩固国有医药经营主
渠道,支持民族医药业健康发展。药品集中招标
采购确实有许多优点,在我国也是可行的。各地
在努力探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实践中,应注意:.
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
组织所属医院,建立综合的药品价格信息系统,
规范药品联合采购手续,这样既有利于降低药品
交易成本,也杜绝了药品采购中的不正之风。也
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引导医疗机构联合招
标采购药品;有条件的医药公司也可以联合投标,
或建立“配送中心”等,厂、商、医三方互相配
合,控制药品成本,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患者。
不论上述哪种形式,卫生行政部门都应坚持非盈
利的原则,既不要对药品联合招标采购活动有过
多的行政干预,也不要因招标采购而干预医疗机
构的日常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