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第三部分专题一学案四.doc

格式:doc   大小:166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部分专题一学案四.doc

上传人:gooddoubi 2023/3/27 文件大小:1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部分专题一学案四.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第三部分专题一学案四 】是由【gooddoub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三部分专题一学案四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学案四文言断句
从考查形式看,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客观题,选取阅读材料中的几句话,给出四种断句样式,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如近几年的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天津卷等;一是主观题,要求考生断句的内容有的是节选自阅读材料的片段,有的是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其他文章片段,一般要求断开6~8处,近年来浙江卷就是这样考查的。
真题呈现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
,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原创迁移,文言断句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教材联想,文言断句
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中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原创迁移,文言断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句中表停顿的虚词“而”“焉”等,再根据句式,如四字句,然后根据意思断句即可。
答案C
教材联想,举一反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句中表停顿的虚词“何”“既”“又”“唯”等,再根据句子意思断句即可。
答案A
【真题在线】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意思,然后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标点如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B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等演出事务。
,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查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礼部不掌管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答案A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句中,“不听”是说权贵不予理睬,不是傅珪坚持离职。
答案C
。(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5分)
译文: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5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翻译时,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1)注意“权幸”和“嫉”的意思,“权幸”译为“权贵”,“嫉”译为“痛恨”。句(2)注意“忠谠”和“报”的意思,“忠谠”译为“忠实、正直(的话)”,“报”译为“回复”。
答案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间,授官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的《大明会典》完成,升任左中允。明武宗继位,因为东宫的恩赐,升任左谕德,充任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纂修《孝宗实录》。当时的文学侍从之臣有不依附刘瑾的,刘瑾厌恶他们。说《会典》成于刘健等人,浪费了很多费用,处罚参与编修的官员,傅珪被降为修撰,不久,又因为《实录》编纂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再升为翰林学士,后又担任吏部左、右侍郎。明正德六年,替代费宏做了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比照其他部司相对简单,从傅珪开始多次有执争,章奏就多了。皇帝喜好佛教,自称为“大庆法王”。西番之僧乞求上百顷田地作为法王下院,皇帝的诏谕下到部里,宣称大庆法王和圣旨一起下诏。傅珪假装不知道,持章表上奏君主:“谁是大庆法王?胆敢和皇帝一同下诏,真是大不敬。”诏令没有再过问此事,田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珪平居无事就像反应迟钝、呆头呆脑、话语不多的人。等到面临大事,毅然决然地坚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此忤逆权贵离开朝廷。教坊司的臧贤请求变换牙牌,规制如朝廷官员的,又请求改铸自己的方印,傅珪抗拒不执行。臧贤白天黑夜在诸位宦官之间肆意诽谤,希望将傅珪赶出朝廷。御史张羽上奏云南灾情,傅珪趁机竭力陈说四方灾变十分可怕。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灾,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有六十九件事。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星宿陨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有四十二件事,而且水旱灾害不算,灾祸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书孙交也因坚守正义被认为忤逆,于是权贵就假托帝王诏命让二人辞官。两京的谏官上奏章恳求挽留
,权贵不予理睬。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称傅珪在位时具有“古大臣”的风范,家里没有储蓄,每天的生活都十分艰难,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礼遇。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刚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他被追录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5.(2019·浙江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句中停顿的语气词“曰”“者”“也”,句末语气词“矣”,再根据句子意思断句即可。
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参考译文】
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唯独我认为还没有。那些说天下安定并治理得很好了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逢迎,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本质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
考点借助大标志断句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
,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浙江卷近几年高考均是采用主观断句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用“/”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相对而言,主观断句题难度要高于客观选择题,但不论是采用哪种考查形式,考生在断句时均应掌握“借助6大标志断句法”。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即学即练]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解析本题抓住“道”“鼻”“目”这几个名词,再结合结构对称,就可准确断句。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参考译文】
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即学即练]
“/”给下面文段画线的句子断句。
上【注】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__问__曰__如__我__能__将__几__何__信__曰__陛__下__不__过__能__将__十__万__上__曰__于__公__何__如__曰__如__臣__多__多__而__益__善__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上:指刘邦。
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参考译文】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是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您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
“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捉获?”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您捉获的原因。”
三、凭借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加点的虚词作为发语词,一般放在句首,与前一句应断开。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2)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加点的虚词放在句尾,作为句尾语气词,应与后一句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例:(1)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3)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加点的虚词都是疑问词,一般放在句首,与前一句应断开。
(包括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1)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六国论》)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加点的虚词一般作为关联词语,一般放在句首,与前一句应断开。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例:(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吾从而师之。(《师说》)
(3)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加点的虚词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
[即学即练]
“/”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__其__患__在__于__责__其__义__之__太__深__而__求__其__法__之__太__切__夫__六__经__之__道__惟__其__近__于__人__情__是__以__久__传__而__不__废__而__世__之__迂__学__乃__皆__曲__为__之__说__虽__其__义__之__不__至__于__此__者__必__强__牵__合__以__为__如__此__故__其__论__委__曲__而__莫__通__也。
(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要给画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