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记叙文课文《灯下漫笔》鲁迅.pdf

格式:pdf   大小:12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记叙文课文《灯下漫笔》鲁迅.pdf

上传人:百里登峰 2023/3/27 文件大小:1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记叙文课文《灯下漫笔》鲁迅.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记叙文课文《灯下漫笔》鲁迅 】是由【百里登峰】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记叙文课文《灯下漫笔》鲁迅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考点精解
《灯下漫笔》
鲁迅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集《坟》,是针对当时复古思潮的一篇文艺性论文。鲁迅,浙江绍兴人,

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l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
现代白
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杂文的
开创
者。鲁迅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短篇小说集3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
诗集1部
(《野草》),散文集l部(《朝花夕拾》)。其中,杂文集就有16部,如《坟》《南腔北调集》
等。

第一部是分从民族心理角度来剖析历史,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治一乱”的历史实际
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揭露了封建统治
者如何
运用巧妙的统治术,即先“将人不当人”,然后“给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要人们心悦
诚服地
接受其统治。作者指出正是封建专制的愚民统治造成了百姓奴性十足的民族心理,而这种心

也使得百姓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于是作者号召青年不要上复古主义者的当,要向前看,
去开
创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是分从民族文化角度揭露中国黑暗落后的现状,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所谓
中国的“固有文明”实为用中国人的“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给殖民者不
断奉
献“人肉筵席”是封建统治阶级卖国投降“同化”政策所致;所谓的中国就是安排这一筵席
的厨
房。帝国主义者称赞中国“固有文明”是出于反对中国现代化的用心。于是作者再次号召青

“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才能创造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本文两部是分并列结构,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开创新时代
的思想。第一部是分剖析历史,揭示问题的根源,第二部是对现分状的揭露和批判。第一部
分剖
析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们认清现状,明确其选择。而对现状的揭露也是更清楚地理解历史。
前一部是分采用古今对比,后一部是中分外对照,两部在结分尾处都提出了创建“第三样时
代”
的号召,突出本文的主旨。

本文揭示了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
这两个时代里,中国百姓是处于被封建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奴役的奴隶地位的。作者对这两

时代是持否定态度的。而“第三样时代”指的应该是不同于前两个时代的新时代:人民将不
安于
奴隶的地位,起而反抗,推翻旧制度,争取到做“真正的人”的地位,主宰自己的命运,真
正当家
做主。

本文两次提出了“现在青年的使命”,其具体内涵是号召青年要向前看,要勇往直前,推翻旧
社会,创建一个勃勃向上的、过去从未有过的崭新时代。

本文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手法,以形象性、文艺性与高度的理论概括相结合来说理论事。作者
在议论和说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手法,善于运用形象性、文艺性与高度的理论概
括相
结合的方法。如他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治一乱”的历史形象地概括为:“想做奴隶而
不得
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帝国主义在中的国特殊享受和权利,

作统治者用子女玉帛做成的“人肉筵席”,把旧中国比作安排这一筵席的厨房。运用这些贴
切、
生动的形象化比喻可以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令人触目惊心。

本文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议论的气势和讽刺性。如作者把
中国几千年的“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比作是给洋人享用的“人肉筵席”,对中国固有文明
的讽刺
十分尖锐。此外作者还运用排比结合反语来说理议事,如“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
样的
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
莩;有吃
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反语如“古人的良法美意”
“皇
恩浩荡”“天下太平”等。这些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议论的气势和讽刺
性。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