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村学校舞蹈课的反思
汪集中学胡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舞蹈教育是一种集智能、艺能、体能和气质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美育课程设置只有音乐和美术,没有开展专门的舞蹈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对中小学生进行舞蹈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学生课外活动舞蹈教学也随即开展起来,舞蹈表演实践活动是舞蹈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的一个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但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舞蹈教育理论作为系统的引导和参考,所以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城市与农村在舞蹈教育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
然而,近几年来,新洲区每年都会举办中小学生舞蹈比赛,在比赛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城区的学生那流畅的舞姿,整齐统一的动作,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丰富的情感表现力,频频夺冠。而来自农村的学生表演时缺乏舞蹈表现力、感染力,偶尔还会出现节奏不统一,动作不整齐等突发状况,比城区学生的舞蹈水平逊色很多。因此,城乡之间中小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造成这种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区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更明确认识舞蹈活动的意义,做到多方面支持,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而农村的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学习舞蹈没什么用处,不仅辛苦,而且影响文化课成绩。
其次,开展中小学舞蹈活动多年来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有着优越的条件,较完善的辅导网络体系,有学校机构、校外机构、青少年宫、文化馆等培训活动。在时间上有课余、双休日、暑假培训。然而,在农村学校设置的艺术课往往有名无实。舞蹈教育就更难在课堂上进行,特长生少之又少。有舞蹈比赛的机会也是赶鸭子上架,临时抱佛脚
地排练一下。
我校我校作为农村学校,目前将舞蹈课设置在课外活动的范畴类,每天下午第四节课,45分钟,时间较短,由于舞蹈室位置有限,所以一次性容纳的人数也有限,最多18人,相对于七八年级学生而言,每个班平均2人不到。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认为要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原本主要科目已经够枯燥的,单一的基本功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我认为在培养学校舞蹈队成员学时体育课,教师也可以教一些简单的集体舞,健美操,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再次,舞蹈教师资源不足也是导致这种两级分化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舞蹈作为世界文明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无论是舞种还是表现内容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成为最受欢迎与关注的大众艺术之一。虽然每年各大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日益增多,但是选择去中学当一名舞蹈老师的大学生还是极为少见的,对于农村学校,更是没有,舞蹈教学作为中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虽然在欧美、日本等一些国家已经具有完备的教学模式,但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对于课外活动并不够重视,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舞蹈教师素质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舞蹈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学生对于舞蹈这一门在中学里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