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让孩子远离手机.pdf

格式:pdf   大小:88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让孩子远离手机.pdf

上传人:wawa 2023/3/29 文件大小:8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让孩子远离手机.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让孩子远离手机 】是由【waw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让孩子远离手机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让孩子远离手机
LELEwasfinallyrevisedonthemorningofDecember16,2020
孩子成了“手机控”如何是好教你怎么让孩子不沉

手机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好玩,它占据人们越来越多时
间,侵入你我的生活。到处都能看到有人在智能手机上发微博、
打游戏、看小说……不单是***,还有很多孩子,成了十足的“手
机控”。面对孩子的“手机情结”,很多父母无奈又烦躁。
家有“手机控”的孩子,父母到底该如何面对?
讲述
詹女士(初二学生家长(微博))
上厕所儿子都要带手机
这个学期,我们给孩子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为的是方便联系
孩子。可我现在特别懊悔:就不该为孩子配备手机!开学一个多
月来,儿子的心思好像都在手机上,只要在家,就能看到他不时
把手机翻来覆去地摆弄。
每天起床,儿子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每天睡前,儿子最后
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平时,若一段时间手机没有动静,一定能看
到他不时地查看手机。更让人看着心烦的是,儿子边看电视也要
边玩手机,就连上卫生间也把手机带在身边。在卫生间里,他会
蹲上半天不出来———这“臭小子”不是在用手机玩游戏就是在用
手机刷微博。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里,儿子更是机不离身。那天,
我们一家人自驾车回老家,旅途四个小时,虽然车上颠簸不断,
但儿子还是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在我的不断提醒和制止下,他
才很不情愿地收起了手机。
反正,儿子着了手机的“魔”!自从买了手机,手机就成了儿
子随身携带的一个“玩具”,有时他的同学来家里玩,他们说的好
象也都是手机里的什么游戏。
其实,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儿子就提出了买手机的要
求。那时候我们觉得孩子太小,再加上我们家离学校不过10分钟
的步行路程,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所以我们没有答应儿子的要
求。
上初中,儿子被电脑派位到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尽管儿
子也曾念叨说班上很多同学都配手机了,但我们总是担心儿子的
自制力不够,担心因为手机导致他学****上分心。所以,一直到了
这个学期开学前,我们才决定满足孩子的要求。毕竟,校园里的
手机很普及了,同时,有了手机联系起孩子来的确也更方。便
在配备手机前,我们也与孩子“约法三章”。可是,孩子却没
有我们期待的那样自律。现在,我不仅担心儿子因为手机辐射伤
害身体和影响视力、担心儿子老是低头摆弄手机影响关节和脊椎
生长,而且还担心儿子对手机产生像“网瘾”一样的依赖。同时,
我还担心因为手机依赖影响儿子的心理健康和与同学之间的正常
交往。
面对成了“手机控”的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点评
自信不足易成“控”一族
林瑛(厦门湖滨中学心理教师)
控,取complex(情结)的开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现
代社会流行各种“控”,尤其是年轻人,从美食到时尚到玩偶到明
星,无所不能“控”。在种种“控”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成瘾心理在作
祟。从詹女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儿子确实对手机过
度依赖,是个典型的“手机控”。
为什么会出现“手机控”为什么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特别容易对
手机等事物着迷上瘾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4种基本本能:一是寻求新经验、
好奇的本能;二是寻求安全、畏惧的本能;三是寻求反应(爱情、
友谊等)的本能;四是寻求赞扬的本能。凡是能够满足人们这些本
能的事物,都具备让人成瘾的条件。而手机本身新颖繁多的功
能、网络间接互动的特性、便携隐蔽的特点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
这些愿望。于是,在手机不断普及、功能逐渐完善、为人们带来
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同样用着手机,为什么有人“控”得厉害,有人却能把握得
益?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和人的挫折经历与个性特征有关。生活
和学****工作中经常受挫、自信不足、兴趣缺乏、内心空虚、人际
交往能力较的人,差容易成为“控一族”。相反,在工作和学****中
能充分获得成就感、兴趣广泛、内心充实、人际交往顺利的人则
不易为手机这样的身外之物所影响。
詹女士的儿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变化最激
烈,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变少,而转向寻求同伴的认同,并且对家
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有强烈好奇心。而手机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
需求。尤其是许多不擅长和同伴面对面交流的孩子,通过手机短
信、QQ、微博等延时交流工具,可以更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达成一种获得广泛交流和认同的心理假象,在获得现实生活中无
法获得的满足感的同时,难免过度沉迷其中。
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把“控”手机的青少年称为“活在气泡里的
世代”。他认为,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
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六英尺屏幕上。经常使用手
机的青少年不但缺乏和周围人的沟通,对父母的要求也更为叛
逆。
这一层气泡隔绝了“自我”和外界的关联,让人变得更加孤独
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懒散、消沉。同时,心理学家还发现,手
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
往会让人出现“注意力障碍”,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分神,没
办法集中注意力做深度的思考,这对以学****为主业的学生而言,
影响尤其明显。
建议
鼓励孩子多面对面交流
林瑛老师建议: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
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
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
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
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
理,造成反效果。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只要能够认识
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
除的。
,转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只要拥有积
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
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
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
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坚决执行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相比。因
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长
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
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
定要分明,执行要坚定。
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是不行的话,帮孩子换个传说中的“老人手
机”也未尝不可。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
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能着急。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
手机短讯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时
候,手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
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与其家长,共同参与到
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当“戒手机”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
潮流,“控”也就不复存在了。
来自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