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解剖学名词解释汇总
解剖学名词解释
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时前方,上肢在躯干两侧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趾尖向前。
冠状面(额状面):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此面与水平面、矢状面垂直。
隆椎:第七颈椎(C7),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直接隆起于皮下,易于触及。是计数椎体棘突的标志。
翼点(太阳穴):在颞窝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后形成的H形缝,称~。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
脉前支通过,损伤后可致硬脑膜外血肿。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相接处所形成的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后平对第四胸椎椎体下缘,两侧平对第二肋。
是计数肋的标志。
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称肺循环
体循环:血液经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再经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的循环途径称体循环。
上消化道:从口腔至十二指肠的这段消化道称为~。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骨性胸廓:由12块椎骨、12对肋、一块胸骨借连接装置共同构成。成人近似圆锥形,前后扁平,上窄下宽。有上下口、
前后侧壁。上口由第一胸骨柄上缘、第一肋、第一胸椎构成;下口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第十一肋前端、肋弓、剑突共同构成。功能:支撑、保护、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肋骨前部提高,胸骨上升,加大了胸廓的前后径,肋体外翻,加大胸廓的横径,使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与之相反。
肋弓:第8~10对肋的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而形成的软骨弓。软骨之间可形成软骨间关节。是肝、胆囊和脾
的触诊标志。
浮肋:第11~12对肋的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为浮肋。
胸膜:被覆于肺表面、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的浆膜。
脏胸膜(肺胸膜):紧贴于肺表面并伸入肺叶间裂的胸膜;
壁胸膜:覆盖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胸膜。根据其所贴附部位,可分为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
和胸膜顶。
胸膜顶:包被在肺尖上方的壁胸膜称为胸膜顶,突入颈根部,高处锁骨内侧1/3上方2-3cm,其上面的胸膜上膜对胸膜
顶有固定和保护作用。是肋壁胸膜与纵隔胸膜的移行部
胸膜腔:脏壁胸膜之间围成的潜在间隙称为胸膜腔
纵隔: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肺门:肺
的内侧面与纵隔相对,其中部凹陷,称为肺门。
肺韧带:肺根下方脏壁两层胸膜相互移行成为~连于肺与纵隔间,固定肺。
肺根:进出肺门的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总称肺根。肺根外面包有胸膜,最下部分称为肺韧带。肺根内主要结构:
前→后: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上→下: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上肺静脉;
右: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
左右下肺静脉位于肺根最下方,邻近肺韧带。
肺根毗邻:前方有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经;下方有肺韧带。
左肺根:上有主动脉弓跨过,后方有胸主动脉;
右肺根:上方有奇静脉弓。前方有上腔静脉
支气管肺段:气管的第三级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成为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静脉角:位于颈内V和锁骨下V交角处,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胸导管:在第12胸椎下缘高起于由肠干和左右腰干在第一腰椎前方汇合形成的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后
纵隔上行,最后汇入左静脉角。
Cooper韧带:即乳房悬韧带。乳房CT有许多纤维束,一端附着于皮肤,另一端附着于浅筋膜深层,称为~。乳腺癌时,
淋巴回流受阻、癌组织增生,使韧带紧张,引起皮肤橘皮样变。
内脏大神经:由第6-9胸神经节传出的节前纤维构成。沿脊柱前面倾斜下降,穿膈脚终于腹腔神经节。
内脏小神经:由第10-12胸神经节传出的节前纤维构成。穿膈脚终于主动脉肾节。
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心包腔部分。窦前壁为主动脉、肺动脉,后壁为上腔
静脉和左心房。左侧入口位于左心耳与肺动脉间,右侧入口位于上腔静脉、右心耳与主动脉间。临床手术
时,常在此处夹闭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心射出的血流。
心包斜窦:位于两侧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左心房后壁之间的心包腔部分。形状似开口向下的盲囊,上端闭锁,下段开
口稍偏左且连于心包腔本部。前壁为左心房后壁,后壁为心包后壁。心包腔积液时,常积聚于此不易引流。
动脉韧带: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形成的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动脉起始部。动脉导管若在出
生后一年尚未闭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