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解剖学名词解释汇总:..解剖学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时前方,上肢在躯干两侧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趾尖向前。冠状面(额状面):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此面与水平面、矢状面垂直。隆椎:第七颈椎(C7),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直接隆起于皮下,易于触及。是计数椎体棘突的标志。翼点(太阳穴):在颞窝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后形成的H形缝,称~。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损伤后可致硬脑膜外血肿。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相接处所形成的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后平对第四胸椎椎体下缘,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称肺循环体循环:血液经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再经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的循环途径称体循环。上消化道:从口腔至十二指肠的这段消化道称为~。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骨性胸廓:由12块椎骨、12对肋、一块胸骨借连接装置共同构成。成人近似圆锥形,前后扁平,上窄下宽。有上下口、前后侧壁。上口由第一胸骨柄上缘、第一肋、第一胸椎构成;下口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第十一肋前端、肋弓、剑突共同构成。功能:支撑、保护、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肋骨前部提高,胸骨上升,加大了胸廓的前后径,肋体外翻,加大胸廓的横径,使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与之相反。肋弓:第8~10对肋的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而形成的软骨弓。软骨之间可形成软骨间关节。是肝、胆囊和脾的触诊标志。浮肋:第11~12对肋的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为浮肋。胸膜:被覆于肺表面、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的浆膜。脏胸膜(肺胸膜):紧贴于肺表面并伸入肺叶间裂的胸膜;壁胸膜:覆盖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胸膜。根据其所贴附部位,可分为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胸膜顶:包被在肺尖上方的壁胸膜称为胸膜顶,突入颈根部,高处锁骨内侧1/3上方2-3cm,其上面的胸膜上膜对胸膜顶有固定和保护作用。是肋壁胸膜与纵隔胸膜的移行部胸膜腔:脏壁胸膜之间围成的潜在间隙称为胸膜腔纵隔: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肺门:肺的内侧面与纵隔相对,其中部凹陷,称为肺门。肺韧带:肺根下方脏壁两层胸膜相互移行成为~连于肺与纵隔间,固定肺。肺根:进出肺门的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总称肺根。肺根外面包有胸膜,最下部分称为肺韧带。肺根内主要结构:前→后: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上→下: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右: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左右下肺静脉位于肺根最下方,邻近肺韧带。肺根毗邻:前方有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经;下方有肺韧带。左肺根:上有主动脉弓跨过,后方有胸主动脉;右肺根:上方有奇静脉弓。前方有上腔静脉支气管肺段:气管的第三级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成为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静脉角:位于颈内V和锁骨下V交角处,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胸导管:在第12胸椎下缘高起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