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周行画有重量的画
周行的画,仿佛想用青春的力量去承载生命之不能承受的部分,除了才气和才情,透露出艺术手法的锋利,将美的形体和灵动拆开或打碎,这种放量超越想象,不是简单的表达和转移,让感觉和领悟伸入未知的深处,悄无声息地穿过禁区和雷区。吾行吾素,绝无同类。
――诗人、作家、评论家雁西
犹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般肃然深邃,又如但丁的《神曲》般梦幻神秘,周行的作品让观者仿佛置身另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观者而言既陌生又熟悉。他的画面具有独特的面貌,个性化的人物与笔触让作品流露着浓浓的异国情调。同时,他的作品还有一种神奇的特质,能把观者带入内心深入的某个角落,那些逝去的情感仿佛宛如昨日。
残破的美
艺术源自生活,艺术家的经历往往与作品面貌有着直接联系,周行也是这样,他说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也许正是性格造就了他作品的另类气质。年少时,父母经常将周行独自关在家里,缺少群体交流也让周行体会到孤独与寂寞的滋味,他将这些感受埋藏在心灵深处,成为现在创作的情感主线。周行对绘画的兴趣源自儿时,四岁时他就拿起画笔,画各种卡通人物,对于体积与形体的再现是那时他的兴趣所在。从此周行便一直没有离开过绘画,从读小学时上兴趣班到读美术初中,再到以全系第一的高分考取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艺术之路上,周行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与过人的天赋走得很顺,绘画技术性的东西对他而言从来都不是难事,扎实的艺术基础让他逐渐对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游刃有余,也让他轻松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从进入艺术的大门开始,周行一直让自己眼界高远,从第一次在美术课本上见到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并被艺术经典所折服开始,众多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是他研摹的主要对象,他在其中挖掘适合自己艺术表现的元素。对于绘画大师德加的钦佩,让他沉迷于对画面的动势与线条的完美表现之中,那些灵动又富有韵律的笔触成为他作品中最显眼的标志。另外,对于经典绘画的研究也让他认识到“不完整的才是最美的,那些残缺的东西往往更有令人回味的空间与强大的精神力量。”于是周行画画从不画“满”,他也知道何时应该收笔,在艺术的最终呈现上,他追求有如断臂维纳斯的艺术境界。
直到现在,周行画画从来不画草图,也不思考构图,甚至不考虑画什么,往往提笔就画,一气呵成,全凭直觉让色彩在画布上自由流淌。“想得越多,安排也越多,会扼杀太多东西。”在描绘对象的过程中,他用笔绝不拖沓、蹭揉,而是以具有线条感的清晰笔触,饱感激情地构建具有力度的形体。
做有力量的艺术
从接受学院教育开始,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周行在艺术上表现得很叛逆,对于新材料、新形式的运用让他在不断尝试中乐此不疲。同时,战后艺术特别是波兰战后艺术让周行产生强烈共鸣,也与他内心的艺术信仰一拍即合,那些脱离商业与实用的艺术,完全自我地表现隐约伤感的情怀,让那些残缺的伤痕产生具有力量的美感,“美不等于力量,有力量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我要追求那些有力量的美。”周行说。
当力量与美结合,有些东西必定需要舍弃,因此,周行的作品上很难看到赏心悦目的东西,与传统的大众审美观也相去甚远,“力量是一种情绪的东西,当你觉得痛苦与孤独时,哪怕只是画一个板凳,它也可以表达你的情绪,也会很有力量。”周行认为,一张好的作品应该让人感觉抬不起,搬不动,让人呆滞在画作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