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一)临床表现: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脊柱变形: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
(二)影像学检查:
X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
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
周围骨折。
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骨密度检查:
双能X线吸收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
BMD测定的临床指征
●女性65岁以上和男性70岁以上,无其他骨质疏
松危险因素;
●女性65岁以下和男性70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
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有脆性骨折史或/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男,女成
年人;
●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
人;
● X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检测者;
●有影响骨矿代谢疾病和药物史
(四)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必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Ca、P、ALP、血清蛋白电泳、X光、骨代谢3项、25OHD、骨密度、OSTA指数
可选:甲状旁腺激素、尿钙、尿磷、性腺激素、ESR等
(五)鉴别诊断
注意与骨肿瘤、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以及其他骨病导致的骨折进行鉴别。
(六)治疗原则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理想的治疗是上述四者地有机结合。
在不加重局部血运障碍的前提下将骨折复位,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妨碍肢体活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同时配合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发生再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整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
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
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应着重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七)可酌情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特殊内固定器材,如锁定加压钢板、
粗螺纹螺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内固定器材等;
(2)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内固定器材,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3)采用特殊的内固定技术,如螺钉固定时穿过双侧骨皮质,增加把持力;
(4)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如螺钉周围使用骨水泥、膨胀器及生物材料强化;
(5)骨缺损严重者,可考虑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以及生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等)充填;
(6)视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骨折部位及患者的全身情况,酌情选用外固定。外固定应可靠,保持足够的时间,并尽可能减少对骨折邻近关节的固定。
(八)脊柱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为椎体爆裂骨折和
压缩骨折(L1>T12>L2>T11)。
? 爆裂骨折:若无神经压迫症状者,可采取非手
术治疗,主要措施为卧床休息2-3周,然后支具外固定3个月。
? 爆裂骨折:同时伴有神经压迫症状者,可以手
术进行神经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以及融合,
同时可采用防止内固定松动等的措施。
? 压缩骨折:椎体高度丢失小于1/3、疼痛不剧烈
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为卧床休息4-6周,然后支具外固定3月。
? 压缩骨折:椎体高度丢失大于1/3、椎体后壁没
有破坏,或为多节段骨折、疼痛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以考虑微创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是目前建议采取的微创手术治疗手段,其适应症为疼痛性、椎体后壁没有破坏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达到减轻疼痛、稳定脊椎、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早期活动的目的。
(八)髋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 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
转子间骨折,其特点是死亡率高、股骨头坏死率高、骨折不愈合率高、致畸致残率高、康复缓慢。
? 非手术治疗:骨折移位不明显或为嵌插骨折、
同时一般情况较差而无法耐受手术,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牵引(骨牵引或皮牵引)、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在非手术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牵引重量,防治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
? 手术治疗:包括外固定、内固定(如DHS、PFN
等)、人工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等。对股骨颈骨折来说,
GardenⅠ、Ⅱ型骨折多采用经皮多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GardenⅢ、Ⅳ型骨折愈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