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从新闻心理学角度看网络谣言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3,52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新闻心理学角度看网络谣言PPT课件.ppt

上传人:yzhlya 2017/10/26 文件大小:3.4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新闻心理学角度看网络谣言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从新闻心理学看网络谣言
小组成员:
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的危害(案例)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
如何正视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谣言
QQ群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
2011年3月11日,,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谁也没想到这起严重的核事故竟然在中国引起了一场令人咋舌的抢盐风波。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许多地区的食盐在一天之内被抢光,期间更有商家趁机抬价,市场秩序一片混乱。引起抢购的是两条消息: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核辐射;受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短缺。
经查,3月15日中午,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位网名为“渔翁”的普通员工在QQ群上发出消息:“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随后,这条消息被广泛转发。16日,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抢购食盐的现象,产生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
3月17日午间,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强调,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希望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信谣、不传谣、不抢购。并协调各部门多方组织货源,保障食用盐等商品的市场供应。18日,各地盐价逐渐恢复正常,谣言告破。
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发布消息称,已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
浙江工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刘泽文认为,谣言的传播也遵循一般信息传播的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可以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和利奥·波斯特曼等在其著作《谣言心理学》中提出的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公式来解释: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他说,这个公式中指出,谣言的传播,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
以这起简单的治安事件为例,当它被贴上“奔驰男”、“官二代”、“90后”、“故意打伤2岁女童”等具有高度社会敏感性的“标签”时,就很容易触动人们的道德神经。在当下普遍存在“仇富”、“仇官”心理的影响下,“我爸是市长”这样的言辞往往会形成对民众心理的强烈刺激,造成“众人围观”的现象,自然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警方没有在第一时间澄清事情的经过和马文聪的身份,事件处理过程的不透明大大增加了信息的模糊性,使得“我爸是市长”这一谣言在人们对于马文聪背景的猜测中越传越广。
思考
在谣言的特性中,破坏性直接对人对社会造成危害损失。而传播性却是破坏性发生作用的前提,谣言强大的传播性是谣言真正的可怕之处。人们究竟对谣言抱着什么心理,为什么“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老话在人们面对谣言时却常常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