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相似的图形教学设计
岳阳市华容县进修附中卢银莲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初中数学
2年级: 九年级(上)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图形,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能正确识别相似的图形;理解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是相似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中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观察、欣赏、创作,进一步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同时感受数学美.
2、内容分析:现实世界中既有图形的全等变换,“图形全等、三角形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与八年级教材中涉及的全等图形相比,形状相同的图形不仅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形式之一,而且是现实生活中更为广泛存在的现象(全等图形其实就是它的一个
例).事实上,探索相似图形的一些重要性质,不仅是认识、描述物体的形状,更好地刻画现实世界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更是后面研究图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基础。基于这一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实例感受、理解相似形;学会画简单相似图形的方法。难点是相似图形的画法及从具体图形中找出相似图形。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图形的全等,并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及观察能力,对于本节内容,应该不难掌握。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与信心,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4、设计思路:力争改变概念教学的旧模式
备课之初,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应当改变哪些落后的、无用的东西,体现哪些有价值的、,新课标提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列举了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实例,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再创作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经历了“相似的图形”的概念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力争改变原有的“教师给出定义,学生机械记忆模仿”的旧模式.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教师转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教学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一组漂亮的图案,引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观察、发现。
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但形状相同.
上面是两张大小不同的世界地图,,对某一地区,经常会制成各种大小的地图,但其形状(包括地图中所描绘的各个部分)肯定是相同的.
观察:两张黄山松、两张天坛的照片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思考,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相似的图形,并能初步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至少是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很熟悉的生活情境及话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