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贝聿铭作品欣赏
XXXXXXXXXXX
XXXXXX
XXXXXX
我对建筑界大师贝聿铭老先生有着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不是学建筑的,但这依然不妨碍着我对建筑的欣赏和喜爱。我特钟情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更多的是他那富有表现力、亲切、自然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世界里追求了几十年,贝聿铭始终不离一个“人”字:“我的思维中,‘以人为本’可能是最明显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我认为建筑设计中人的比例很重要,我总是试图在建筑设计中做好这一点。”他的作品共同之处在于针对每一个即将设计的作品,之前都要从历史,政治,和人文等多角度进行考察,按照“以人为本”和独特的自然建筑的理念,创造出伟大的建筑艺术品。例如:他从“对摇滚乐可是一无所知”开始,然后亲身去学习和体验什么是Rock—roll,然后再到作出设计的计划,到最后建成摇滚音乐名人堂这栋建筑。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与构思,充分映照了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下面就让我来说一说贝聿铭先生的作品---香港中银大厦吧。先说说那里的建筑环境吧。香港中银大厦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那里地皮面积小,环境荒凉,高架公路从三面把那里框死。当时的香港的港口和小山之间已经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四五十层高的摩天大楼,贝聿铭要想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必须把大楼造得出奇地高。他自己也承认,纯粹依靠垂直高度的表现手法与香山饭店深思熟虑的朴素风格相比,是“180度的大转弯”
。而且,由著名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汇丰银行---那座里程碑似的大厦就建在港湾边沿,位置显要,而且有庞大的10亿美元预算作后盾。
贝聿铭可享受不到这些优势,
亿元的资金。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贝聿铭却以全新的的结构设计建成了这座大厦。贝聿铭承诺说:“银行大厦的西洋派头将不比任何其他建筑物逊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术也有办法建筑一幢现代大楼。”
在传统的高层建筑中,大楼重量随着
楼层的增加而增加;楼越高,柱越粗。建筑
师们给支撑建筑物重量的长方形框架绑上横向拉结条起稳定作用,防止大楼侧面发生摇摆。由于香港经常受台风袭击,其横向拉结条的标准是纽约的两倍。如果换一位不像贝聿铭那样敢于大胆创新的建筑师,在面临这种额外的负担和预算资金不充足的情况时,也许就满足于建造一幢标准的50层盒式楼。然而,诺尔曼·福斯特那幢大受赞扬的银行大厦就坐落在两个街段之外的地方,不可避免的竞争促使贝聿铭尝试一切建筑的可能。
我们再聊一聊它的造型特点。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从平面上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犹如把一根巨大的方形木杆沿纵向切开,做成四个三角扇面柱,再将顶端切成斜面,用钢筋带把柱绑在一起。滑动这些柱子,让它们互相分离时,在向上达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体积逐渐缩小、带有壁阶的塔状物出现了;在达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时又分别出现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状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继续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顶点
。这样,一座造新独特的大厦的雏形就出现了。然后在大厦的外墙上用许多的玻璃装上去,形成玻璃帷幕墙,远远看去犹如闪闪的巨大钻石在阳光下闪耀。贝聿铭还特地把承重的钢结构给凸显出来,使外形更富于美感。贝聿铭说:“如果我们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