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临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立体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临空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发展趋势,在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中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重要引擎。本次研究对象以本人参与主持编制的武汉市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前期研究为例,对临空产业的分析、发展、定位、布局及建设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字:临空经济区;临空产业;区域经济;中部发展;产城融合。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武汉,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蕴育了江城千百年来的厚重历史,也赋予了这座承接南北、纵贯东西的特大型城市独特的文化脉络,这里拥有“九省通衢”的核心枢纽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立体交通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致力于创建以武汉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动力的国际空中门户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临空经济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规划关注的不仅仅是建设层面的解决方案,我们更倾向于产业的定位研究、环境的生态保护和人文的历史传承,在城市的原有肌理上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个性与特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现代临空经济区。
一、区域认知
1、规划背景
“速度经济”时代下临空经济区成为区域发展增长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会城市,不沿边,不沿海,要参与国际竞争,航空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将武汉市打造成为真正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才能更多地利用全球性资源,来发展临空经济,从而支撑和推动中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2、区位分析
目前我国正在接受第三次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两个“三角洲”地区之间的中部省区,中部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10年12月,国务院以46号文件下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构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给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临港经济区的范围初定为规划区与控制区两个层面,总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包括围绕天河机场的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孝感市(闵集乡)的“两市三区”范围,即以机场为中心,半径10公里以内区域;控制区面积735平方公里,范围涵盖整个东西湖区、黄陂区部分和孝感市部分。
4、现状问题
(1)产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集群
缺乏临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各园区产业规模小,地均产值不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低,未形成合力;
(2)公共设施不足,新城格局不突出
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城格局尚未形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新城中心格局不突出;
(3)交通优势未发挥,基础设施不足
“铁水公空”交通优势作用未充分发挥,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4)生态环境特色应用缺乏
生态资源丰富,但板块特色不够鲜明,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二、项目策划
1、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临空经济区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性大型机场,利用其对人流、物流的聚散优势,快速成长并且聚集了强大的资金流和信息流,随之带动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临空经济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临空产业(机场经济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