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常州大学十二事业发展规划纲要.doc

格式:doc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常州大学十二事业发展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zhangkuan1439 2015/4/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常州大学十二事业发展规划纲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常州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章“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
(一)主要成绩
(二)主要问题与分析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三)机遇与挑战
(四)指导思想
(五)总体思路
(六)主要目标
第三章主要发展指标
(七)办学规模
(八)队伍建设
(九)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
(十)本科教育
(十一)科学研究
(十二)社会服务
(十三)教育对外开放
(十四)基础设施
(十五) 内部管理与改革
第四章主要保障措施
(十六) 切实加强“质量立校”发展战略
(十七)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
(十八) 着力推进“特色兴校”发展战略
(十九) 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二十)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一)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十二)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十三) 改善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
(二十四) 提高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能力
未来五年是全省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与实力,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服务,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以及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常州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校党委、行政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大力弘扬“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任务,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过去的五年是学校事业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时期,尤其是学校成功更名,实现了几代“常大人”的夙愿,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成绩
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286人(含独立学院),比“十五”%;硕士研究生1128人,比“十五”末增长近4倍,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继续教育学生8122人。设本科专业52个,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农学、艺术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9个、省部级精品(优秀)课程16门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五年中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更名后的生源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的前10位,学生在全国和省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在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现有教职工1298人,其中专任教师846人,%,比“十五”末增长18%;%,比“十五”末增长2倍;具有正高技术职务136人,副高技术职务266人,高级技术职务比例占48%。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6人,首批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和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4人次。连续三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高校”。
学科建设成绩突出。现建成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新增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授权点5个。学校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建设力度,管理学硕士点增设工作取得突破。依托现有优势学科,新增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的相关学科专业,进一步丰富了学科建设内涵,初步形成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的学科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五年来,科研经费累计近3亿元,年均科研经费6000万元(其中,,实际到款8000万元)。承担或完成国家级项目45项,省部级项目250多项,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100多项。自200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项(其中一等奖4项),呈现出每两年问鼎一次国家级科技大奖的良好态势。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2010年授权专利达91项。据省教育厅对全省高校的科研排名,学校总体科研水平跃升全省高校前10-15名,其中专利、成果等排名稳定在前10名。学校获得“2008—2009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优秀合作单位”,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特色彰显。现建有省级重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