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早产儿的护理与管理
早产儿的定义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 37周的新生儿
其中出生体重< 1500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
< 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ELBW) 。
在早产儿中,胎龄< 32周或出生体重< 1500g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管理的重点。
一、出生时处理
积极复苏:早产儿出生时产科合并症可能较多,窒息发生率较高,对窒息儿出生时要积极复苏,动作要快且轻柔,产科与新生儿科医师要密切合作。复苏后要仔细评估全身状况。
二、保暖
三、呼吸管理
1一般吸氧:包括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和暖箱吸氧和头罩吸氧。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有呼吸困难的轻度或早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湿肺、感染性肺炎及呼吸暂停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 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
3机械通气:如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 升高[ > 60~70 mm Hg ( 1 mm Hg = 01133 kPa) ]、PaO2 下降( < 50 mm Hg) ,则改用机械通气。一般用常频机械通气,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
4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对诊断或疑诊NRDS者应给肺表面活性物质( PS)治疗,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即可给药,不必等到X线出现典型NRDS改变才给药。剂量每次100 mg/kg左右,对重症病例给药剂量可以适当加大。预防用药:对胎龄小于28周和出生体重小于1000 g的早产儿,出生时可考虑给PS预防,在复苏后经气管插管给药,给1次,剂量100 mg/kg。
5呼吸暂停的防治:
①加强监护:包括仪器监护、医师护士的密切观察。将患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颈部姿势自然,置轻度伸仰位以减少上呼吸道梗阻。
②刺激呼吸:发生呼吸暂停时予托背、弹足底,出现青紫需气囊给氧。
③药物治疗:氨茶碱:负荷量4~6 mg/kg,静脉给药, 12 h后给维持量每次2 mg/kg,每天2~3次, 疗程5~7 d。
纳洛酮:主要用于母亲产前( 4~6 h)用过麻醉剂如度冷丁者(母亲吸毒者禁用) ,或经氨茶碱治疗后效果不理想者, mg/kg,静脉滴注,必要时4~6 h重复使用。
④其他治疗:频发的阻塞性或混合性呼吸暂停,可使用鼻塞CPAP。使用CPAP后呼吸暂停仍频繁发生者需用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一般不需要很高。继发性呼吸暂停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四、早产儿脑损伤的防治
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
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主要措施包括:
维持血压稳定和血气正常,保持体温正常,避免液体输入过多过快、血渗透压过高,减少操作和搬动、保持安静。生后常规用VitK1。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重要手段,为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出生体重< 1500 g者在生后第3~4天可进行床旁头颅B超检查,生后第14天和30天随访B超,以后还要定期随访,必要时行头颅CT检查。
五、感染的防治
1诊断:早产儿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可疑感染者应做血培养、C反应蛋白、血常规、血气分析、尿培养、胸片等检查,及时诊断,并评估病情变化。对发生感染者要尽可能获得病原学资料。早产儿产前感染发生率较高,需仔细询问病史,观察感染表现,及时诊断。感染部位以败血症和肺炎为多,其他有尿路感染和中枢感染。由于早产儿常长时间住N ICU和接受侵袭性诊疗,常发生院内感染, 真菌感染比较多见。
2预防:早产儿感染应以预防为主,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减少侵袭性操作,每次检查患儿或操作前,都必须认真洗手。各种监护治疗仪器(监护仪、呼吸机、保暖箱等)要严格消毒。
3治疗:根据病原特点和药敏结果选用抗感染药物,对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或第三代头孢抗生素。对严重感染者加强支持疗法,可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IV IG)或冰冻血浆。对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者,应加强局部治疗和肺部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