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掌握孔子的“诗教”文艺观的主要内容。
2、了解“兴观群怨”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
3、理解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作用。重点难点孔子的“诗教”文艺观。
重点难点: 孔子的“诗教”文艺观
目标要求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诗教”文艺观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479),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一)“仁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与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被称为“仁学”。
1、“仁”
“仁者爱人”,即人应该有一颗“泛爱众”的善心,相互间相亲相爱,而非互相杀戮。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史记》
他人就是地狱。——萨特
(一)“仁学”思想2、“礼”
“仁”的培养需要以“礼”为规范来引导和约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礼”的形式培养、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仁”的关系。
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他所推崇的周朝的礼仪制度。
讨论:孔子所倡导的“礼”有何利弊?
(一)“仁学”思想3、“中”
“中”即中正、中和,无过无不及;“庸”即用。“中庸”即用中,“用中为常道也”(郑玄《礼记·中庸》注),即无论是个人做事还是治理国家,都应以“中庸”为其最高准则,或者说以“中庸”来衡量人与人之间是否建立起相亲相爱的“仁”的关系。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
注:《诗》—《诗经》—诗歌—文学—文艺
孔子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
在“诗教”核心思想指导下,孔子对以诗歌为主的文学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主要体现在文艺的社会作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批评标准三个方面。
⑴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兴”,诗歌发挥社会作用的方式, “引譬连类”,形象比喻。
“观”,“观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
“群”,聚集人群,相互切磋,交流思想感情。
“怨”, “怨刺上政”,批评不良政治,抒写不满情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硕鼠硕鼠,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②莫我肯顾。逝将去女,③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⑤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⑦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⑧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