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廿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卿相
清·赵翼
【重点】
赵翼的史学成就与特点。
【难点】
赵翼治学的局限性。
【解题】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著。
本书所考正史,实际包括全部二十四史;所以命名为《廿二史札记》,是因为《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在当时尚未被清廷正式承认为“正史”的缘故。本书考证《史记》、《汉书》共三卷,《后汉书》二卷,《三国志》、《晋书》共三卷,《宋》、《齐》、《梁》、《陈书》并《南史》四卷,《魏》、《(北)齐》、《周》、《隋书》并《北史》三卷,新、旧《唐书》五卷,《五代史》二卷,《宋》、《辽》、《金》共六卷,《元史》二卷,《明史》六卷。每卷又分若干条,计共五百四十四条。详近略远,考订元、明二史的条目占全书四分之一。书末附有《补遗》,将乾隆间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时奉旨改译的辽、金、元三史的人名、官名、地名和旧译名对照,全部录出。
本书具有与严格采用正统考据方法的同类作品(例如《廿二史考异》)既相似又不同的若干特色。首先,就二十四史的编撰人、编撰经过、成书时间、材料来源及其真伪、方法的优劣与史料价值的高下等,进行叙述和审核,对二十四史作了全面介绍和评价,使读者阅读后就能了解各史的一般情况。其次,整理、排比了各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同一性质的分散史料,按专题归纳比类,并加以综合分析,不专论个人善恶和一事得失,使读者能大体了解一代政治的利弊和兴废沿革的原因。而且在复杂纷纭的史料中,钩稽出重大事件,这些都是本书的主要部分。
不过,在史学方法上,赵翼仍然深受清儒以经证经的影响,采用以本书证本书,或以其它正史证某一正史,而不像其它考史家喜用稗说野史同正史歧异的互证。这一方法的采用,对于揭露历代正史在史料方面的自相矛盾,无疑是有用的。
至于一般封建史家共同的缺点,在赵翼身上也很显著。他对史籍所载五行灾异,认为并非空言;对一些猥琐小事,也不惜详载,同时摄于清朝统治,涉及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关系时,也殊多曲笔;而完全否认野史笔记的真实性,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都给本书带来了一定损害,使用时必须审慎辨识。
本书有嘉庆五年(一八○○)赵翼自刻本。后收入《瓯北全集》。翻刻本甚多。目前通行的有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七年初版、一九五八年重印的排印本。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二。作者从《史记》、《汉书》中搜求了大量例证,仔细考察了西汉初期大臣的出身。由此发现一则重要史实,那就是汉初的统治集团,绝大部分来自平民,与古代的世卿专政的局面迥异。因而他断定,“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并进一步论证,这个变化在战国时已开始出现。当然,他的唯心史观,使他无法理解变化的真正原因,而只好诉诸“天意”。
《明代宦官》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三五。皇帝的家奴用宦官充任,是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畸形现象。而宦官跋扈乃至控制朝政,更是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程度的反映。本篇作者因不懂出现宦官专权的实际原因,而惋惜皇权的旁落,可是他由《明史》内钩稽出的大量史料,集中暴露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待诏博士狃于故见打恭
人主童昏黄白米
3、翻译
思考题:
翻译《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为何说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乾嘉三大考据学著作的异同
乾嘉学派的主要特点
参考书:
1、安作璋、孟祥才《刘邦评传》,齐鲁书社1988年版。
2、杜维运《赵翼传》,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
3、罗炳良《十八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汉初诸臣,惟张良[1]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2],秦御史;叔孙通[3],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4];曹参[5],狱掾;任敖[6],狱吏;周苛[7],泗水卒史;傅宽[8],魏骑将;申屠嘉[9],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10]。樊哙[11]则屠狗者,周勃[12]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13]则贩缯者,娄敬[14]则輓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注释】
[1]张良:字子房,相传为西汉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父祖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曾引刺客狙击秦始皇。秦末曾拥立韩王成,任韩司徒。后归刘邦,为刘邦画策灭楚兴汉,封留侯。传见《史记》卷55、《汉书》卷40。
[2]张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史,后归汉,从攻臧荼有功,封北平侯。精律历,明习图书计籍。萧何为相时,苍以列侯居相府,主持郡国上计十四年,迁御史大夫。文帝初为丞相,后以病免。传见《史记》卷96、《汉书》卷42。
[3]叔孙通: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人。秦时为待诏博士(博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