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剩男剩女”我剩故我在
“剩男剩女”现象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表征,说明我们进入了一个文明的社会,可以给予人们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对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能给予一定的尊重和理解
“剩一族”被分为若干类型
多元的社会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机会,也产生了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往被人们称为“大龄男女青年”的“剩一族”,被坊间以年龄阶段为标准分成若干类型,并冠之以无厘头的称谓:25~27岁为初级剩女,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28~30岁为中级剩女,此时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31~35岁为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35岁往上就是特级剩女,当尊之为“齐天大剩”。
按照中国传统的择偶习俗,男性女性如果按照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知识层次等从高到低,甲乙丙丁次序排列的话,甲男配乙女、乙男找丙女、丙男娶丁女,最容易剩下的就是甲女和丁男了。这与以往数千年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有关,讲究“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家庭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时过境迁,但是这些古老的观念已然变成集体记忆的一种,深深烙刻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所以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名著《围城》里借方老爷子之口很精彩地阐述了这个道理:“嫁女一定要嫁胜似吾家,娶媳一定要娶不如吾家。”这样的婚姻匹配规律使得甲女和丁男自然成为“剩客”。但是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实际上除了甲女、丁男之外,各个层次的男女均有被“剩”的。谈及缘何被剩的因由,更是各有各的解释。
有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了某次失败的恋爱,将所有的情感全部耗尽,再看任何异性都是“除却巫山不是云”,要不就是因爱而寻找昔日恋人的影子,要不就是因恨而发誓找到更胜一筹的对象或者是再也不相信爱情、相信异性。无论爱也好,恨也罢,总之很难从旧日恋人的阴影中移情出来,最终成为剩客。
有人笃信完美主义的爱情观,对未来伴侣的选择一定要合乎自己头脑中为他(她)塑造好的原型,任何的一点点缺陷都不能容忍。每个人在世界中生活,经历的各种人和各种事件,经过我们对身边的异性、小说中的异性、影视作品中的异性,甚至我们幻想中的异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而发展和形成了我们对于期望中的伴侣的个人构念,这就是人们心中的那个他(她),进而人们又运用生存在头脑中的他(她)的原型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去苛刻地评判现实中的人,一门心思去寻找那个完全对应的
Mr. Right或者Miss. Right。可想而知,寻找最完美情人的想法就如天方夜谭般难以实现,日久天长,自己无形之中成为被剩一族。
也有的人在攀爬向上流动阶梯的过程中无暇分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他们来讲,爱情是个奢侈品,只有具有多余时间、多余精力的人才能慢慢享受。以往那些“先赋性”方式,即依靠继承来获得地位和财富的时代已经远去,现代社会一切都需要“后致性”才能获得向上流动,即通过个人后天的受教育、个人努力等因素实现向上流动,获得发展机会。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越来越多的人具有生存性的恐慌,都在努力地攀登向上的阶梯,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无论是不断求学谋学位还是忙碌于工作以谋求资历,总之没有恋爱的时间,甚至没有恋爱的空间,几点一线的生活永远保持不变,连交往的圈子也数年保持一致,剩客地位必不可免。
还有另外一种剩客,即主动“想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