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摘要:以吉林省长白山区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区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状况,针对耕地、废弃地、自然保留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选取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两大基本因素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分值及权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指标权重计算,得到土地适宜性分级,并对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配置安排和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土地规划;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为选取北纬40°52′至44°30′,东经125°10′至131°18′范围内的白山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进行长白山区土地整治研究工作。研究区域包含了吉林省内长白山脉的绝大部分,具有长白山区典型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
2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流程
根据特定土地利用目标,针对耕地、废弃地、自然保留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土地宜耕性。根据长白山区自然、经济特点,采用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主要土地特性,根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特点,选择重要评价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获得土地评价单元的适宜性。
图1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针对的主要用途是土地的宜耕性,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范围为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包括废弃地和自然保留地)。耕地评价范围为坡度0-25°之间的耕地;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范围为可复垦土地(废弃压占破坏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地)和可开发土地(荒草地、沼泽地)。
根据长白山区的特点,经过比较分析,选取了水系、降水量、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壤厚度、坡度、海拔和生态敏感度8个对研究区域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将收集的资料,包括纸图、矢量数据、表格数据等录入到GIS系统中,利用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分值体系采用0-100分的标准封闭区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得出本次适宜性评价各评价因子权重值结果。
表1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分级指标
评价因子分级
水系分级 2
作用分 100 80 60 30 10
降水量分级 1000
作用分 10 30 60 80 100
土壤质地分级壤土粘土砂土砾质土
作用分 100 80 60 30
土壤PH值分级 - -/
- -/
- -/
- <
作用分 100 80 60 30 10
土壤深度分级>150 150-100 100-60 60-30 <30
作用分 100 80 60 30 10
坡度分级 54
作用分 100 80 60 30 10
海拔分级 2100
作用分 100 80 60 30 10
长白山区有国家级、省级及县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应按照保护区管制规则进行农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