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蝴蝶效应、破窗效应和木桶原理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就可能有人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碎更多的窗玻璃。
木桶原理说的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水桶,其装水量的多少,不是由最长的桶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快板。
以上三个效应或原理,如果用在学生管理上(其实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共通性,即面对学生的不足一定要及时处理,而且要彻底,以免它发展壮大贻害无穷。似乎大家都这么用。这样认为倒也有道理,但我们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此这般的警示学生就一定能奏效吗?能不能适得其反?因为这里涉及人性的本质和教育的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
性本善?可为什么一些大型商场为顾客提供方便的雨伞有去无回?为什么给学生一些民主,学生会有恃无恐地扰乱纪律?老师好话说了千千
万,就是改变不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也感受不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可稍不留神的批评,却让学生记恨在心??
性本恶?虽说这不合常规认识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有时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一些事实。可就说“性本恶”,有些现象又难以解释,比如雷锋精神,比如以德抱怨,等等。
其实呢?人应是善恶并生的结合体。不是有学者说吗:人是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鄙的结合体,这不是贬低人,而是给人下定义。
唯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作为。性本善,无需教育,而天下太平;性本恶,无需教育,满街当是军队与警察。其实,教育的作用当在于使人或说学生“恶”的一面受到抑制,难以发展壮大;而使“善”的一面得到张扬与褒奖。有小“恶”,便施以教育,只要“恶”不暴发,就算教育的成功。
这才能体现教育的作用,也应是教育的本质!
作为学生而言,一般情况下,内心深处的“向善”心态强于“向恶”心态的。所以,积极引导,激发“向善”心态的活力,自是教育的捷径;而一味的针砭不足,反而会强化学生的弱点,使之逐渐成长壮大,学生的心态是:“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