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文档名称:

盗墓文化.pptx

格式:pptx   大小:827KB   页数:4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盗墓文化.pptx

上传人:gyzhluyin 2017/11/15 文件大小:8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盗墓文化.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盗墓
概述
据史料记载盗墓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以后的历朝历代盗墓之风绵延不绝。厚葬的习俗和贫富的分化是盗墓滋生的原因之一,道德约束的松弛则使盗墓行为愈加泛滥。历史上大多数盗墓行为发起的原因是为了谋财。
历史上每逢政治动荡、兵荒马乱的时候,正是盗墓行为猖獗之时。军事将领的武装盗掘,农民起义的疯狂洗劫,许许多多帝陵名人墓葬即毁于战乱之时。
盗墓者的身份形形色色,上自王侯将相,下至普通百姓。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干
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
盗墓的原因除了谋财之外,有的是为了复仇,比如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其尸,以报杀父之仇;有的是为了争风水,比如朱元璋挖掉破坏了好风水的其他墓葬,在钟山修筑皇陵;有的是为了墓中的珍物,如宋徽宗喜欢夏商周青铜礼器,于是命令地方官发墓以献其器;有的以盗墓为嗜好,比较典型的例子有西汉广川王刘去和南陈的始兴王陈叔陵。
“寻龙点穴”
古人说:三年寻龙,十年点穴。
古代人发现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成分,含有特定成分的水长期滋养当地的土壤。土壤的矿物成分达到一个特殊比例,会形成异常适合动植物生活的环境。这个特殊土壤,被称作龙砂。古代人通过实践发现这种特殊土壤极其滋养动植物生长,因此认为可以为人带来财富等好运,由此引发了古代人根据一些地势、地形及动植物特征去寻找有龙砂的地区。从而形成了“风水学”。寻找龙砂称作“寻龙点穴”。
阴阳风水学中“龙”是山脉的统称,靠近水的山叫青龙、玄武,不靠近水的山叫白虎、朱雀。
寻龙,1、攀登山脉最高峰,之后看下山脉的走势。2、为了确认是否所属土壤是“龙砂”,会以叫做太极晕现象最后定论。
祭祀者将一个叫做结印册的物质和土壤一起焚烧。结印的成分是用多种植物和矿物混合制成的物质,这个物质高温下会和被称作“龙砂”这样土壤的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的灰烬会出现似石非石,似土非土之土,搓之如粉,并且会出现一圈圈像树年轮的花纹古代人称作太极晕。
赵缘督《穴诀》:“远看则有,近看则无,侧看则露,正看模糊。皆善状太极之微妙也。”
盗墓者一般从三个途径确定墓葬的地点:
1、是从地方文献、民间传说中寻觅古墓的踪迹
2、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以判断墓葬的级别年代等粗略信息
3、用洛阳铲等工具凿土取样,看是五花土还是生土。根据取出的土层中找到的陶片、木片,铜、金等金属碎片,盗墓者不仅可以判断墓葬的确切位置,还可以知道墓葬的规模、棺室的位置,然后将盗洞直接打到墓室中去。
盗墓工具
古时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
随后,盗墓者发明了“洛阳铲”,盗墓水平又得到大幅提升。所谓“洛阳铲”,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