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满族文化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摘要】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满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东北经济建设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为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燃料”、“引擎”和“减震”作用。因此,我们应处理好满族文化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通过挖掘满族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关键词】满族文化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关联
作为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满族,其历史非常悠久,在古代时被称为肃慎,在东汉时被称为挹娄,魏晋时被称为勿吉,隋唐时被称为??、辽宋时被称为女真,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宣布定族名为“满洲”,在民国后被称作满族①。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东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满族文化。满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东北三省满族文化的现状
满族的民俗民风在东北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沉淀下来,给人们留下宝贵的、耐人寻味的历史遗迹和事件。庄福林先生在其所著的《叶赫研究》中,详细地谈到满族民俗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即民族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②。通过对满族服饰、满族饮食、满族住宅、满族婚嫁、满族信仰等这些满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挖掘满族文化的内涵。
满族服饰。满族人穿袍褂,这是因为东北地域气候寒冷,满族人以打猎为主,这种袍褂有利于骑马射箭,在其狭长的袖口处有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状像马蹄,俗称马蹄袖,又叫箭袖,满语称为“哇哈”。这种袖既可以保护手腕和手背,又可以在寒冷的冬季抵御寒冷,极具民族特色,并且非常实用。后来,人们把满族妇女所穿的袍服称为旗袍,开始的旗袍是宽松的,前后左右都开叉,但是后来腰身变瘦,前后开叉变成左右开叉,逐渐朝合身的方向发展。慢慢地它成为中国妇女喜欢的服饰,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服装,它凸显了东方女性的曲线美。
满族饮食。满族人的主食是以谷物为主,包括小米、高粱、玉米,小豆和大黄米等,具有多黏食,口味酸甜的特点。主食主要包括饽饽(满语,是块状面食的总称)、黏食(如黏豆包、黏火勺、苏耗子、打糕、切糕等)、各类米饭(如玉米饭、高粱米饭、大黄米饭、小米饭等)③。副食以猪肉和酸菜为主,有名的菜肴包括白肉血肠、火锅、酸菜、大锅肉等。另外,满族人非常喜欢饮酒,这与东北的地理位置有关,地处高寒地带的东北,冬季漫长寒冷,而喝酒可以驱寒。并且满族人不分男女皆有吸烟的习惯,这是因为满族人生活在山林原野间,吸烟可以驱赶蚊虫。
满族住宅。满族房屋多为坐北朝南,满族人的庭院又叫做“院子”,四周是用砖、石块或土堆砌而成,或是用细木杆编成“樟子”,这被称为“院套”。院门正面对着的就是正房,房屋格局一般情况下为一栋房三间,西边的两间房为卧室,东间开房门,这种格局的房屋一般被称为“口袋房”。另外,满族人在卧室的南、西、北或南、东、北三面搭住火炕,被称作“蔓子炕”,还有火墙、火地等,这主要是为了抵御冬季的寒冷。
满族婚嫁。满族人实行一夫一妻制,礼仪比较多,主要包括订婚和完婚两个阶段。一般说来订婚阶段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说媒、相看、定亲、“男下女礼”;完婚阶段包括――迎亲、打下处、插车、拜天地、拜公婆、宿帐篷等环节。此外,满族人结婚一定会宴请宾客,人越多越热闹,这无疑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祥和的气氛。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