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胡雪岩破产
商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发生在1882年,主角是当时首富胡雪岩,结果是他倒掉了。
胡雪岩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传奇了。他靠为左宗棠采运军饷起家,在短短二十年内一跃成为全国首富。还是清朝三百年唯一一个被赐穿黄马褂的商人,被认为是一个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商业奇才。在1882年,早已名满天下的胡雪岩面临过事业上的一次重大抉择。他手握1000万两以上的巨额现金,是去办洋务,还是倒卖生丝,竟一时踌躇。
胡雪岩对洋务并不陌生,1868年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局的时候,所有购买外商机器、军火事务便都是由他一手操办的,日前我去福州的“中国船政博物馆”参观,开门就见三尊铜像,分别就是左宗棠、沈葆桢和胡雪岩。他显然看到了洋务事业的巨大“钱途”,1882年1月,他给恩公左宗棠写信,表示愿意出资,独力建设长江沿岸电报,他说自己为此可动用的资金在1000万两以上,这在当时几乎可以买下李鸿章过去十年辛苦所办的全部洋务企业。可是,最让胡雪岩费思量的却是,官场上微妙的人事格局。左宗棠与李鸿章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当时主管洋务的却是李大人
,这让深谙官场门道的胡雪岩十分迟疑。
第二条路就是倒卖生丝。自晚明以来,江浙一带就是全国纺织业的中心。1860年之后,英美各国开始在上海开设机械缫丝厂,中国传统手工缫丝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根本无法与机械缫丝竞争。洋商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垄断蚕丝出口市场,拼命压低生丝价格,抬高厂丝价格,从中攫取暴利。兴旺百年的江南纺织业迅速没落。
目睹此景,胡雪岩认为商机浮现。缫丝产业蒸蒸日上,而作为原材料的生丝却价格日跌,这是一种极其不正常的现象,据他的观察,主要原因是华商各自为战,被洋人控制了价格权。因此,他决定靠自己的财力,与之一搏。另外,还有资讯显示,在过去的两年里,欧洲农业遭受天旱,生丝收成减产。正是基于这些判断,首富胡雪岩出手,高调坐庄。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爆发了。
1882年5月,他大量购进生丝8000包,,见丝就收,近乎疯狂。与胡雪岩同时代的晚清学者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详细记录了这场商战的惨烈景象:其年新丝一出,胡即派人大量收购,无一漏脱,外商想买一斤一两而莫得,无可奈何。向胡说愿加利一千万两
,如数转买此丝,胡非要一千二百万两不可。外商不买,过了数日,再托人向胡申买,胡坚持咬定此价。外商认为生丝原料仅操纵在胡雪岩一人之手,将来交易,唯其所命,从何获利?决心不买胡之生丝,等待次年新丝出来再说。胡雪岩则邀请丝业同行合议,共同收尽各地生丝,不要给外商,迫外商出高价收购,这样我们必获厚利。
一开始,胡氏战略似乎奏效。西方学者斯坦利在《晚清财政》一书中记录,1882年9月,上海一级生丝价格已高涨至17先令4便士,而在伦敦交易所的价格仅为16先令3便士。国内价格反超国际期货价。到1883年8月,大商战进入决战时刻,胡雪岩前后已投入资金超过1500万两,继续坚壁清野,囤货坚挺,大部分上海丝商停止营业,屏气而坐壁上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