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专题: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文传系:肖捷飞郭娜刘武郭可欣
本章内容
一、忠的涵义
二、中国古代社会对忠的认识
(一) 先秦诸子观念:“忠”的萌芽
(二) 汉代“王道三纲”:“忠”的确定
(三) 宋代理学:“忠”的极致
三、中国近代社会对忠的认识
(一)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二)  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
四、中国现代社会对忠的认识
(一) 热爱本职、忠于职守
(二) 心怀信仰,忠于信念
(三) 心系人民,忠于祖国
五、西方社会对忠的认识 
(一)  西方圣哲对“忠”的理解
(二)  西方文化中的忠烈英雄
一、忠的涵义
“忠”是我国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产生于我国传统家族道德观念“孝”之后。
(1)忠产生的历史背景
(2)忠的涵义
(3)忠的延伸
(1)忠产生的历史背景
“孝”表现为晚辈的对长辈的家长、祖宗的尊敬、服从和祈求。在宗族祖宗崇拜的原始氏族社会,“孝”起到了维护国家秩序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作用。
(1)忠产生的历史背景
但是随着社会制度演变和宗族祖宗崇拜的淡化,“孝”逐步从对宗室、君主的政治义务演变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和家族情感,所以到了春秋时期,一个维护诸侯于天子、人民与君王的政治关系的“忠”观念便出现了。
(2)忠的涵义
“忠”最重要的涵义: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社稷
在大多数情况下,忠于君主也就是忠于这个君主统治的国家,那么忠于君主也就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因为君主就代表着社稷。
一般情况下,君主集权专制越强、社会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君王能够控制历史局势,更能通过政治文化教育控制人们思想,那么,忠君就往往排在第一位置,其次才是忠于国家民族。但是在君权不稳、朝廷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帝王不能控制政治局面和意识形态时,忠于国家民族放在第一位,而忠君列于后面。
生活于五代十国时期被史上称为“历事四姓十君”的的臣子冯道。冯道,生活于君权更迭、朝廷动荡的时期,他最开始在后唐为相,后来晋灭了唐,又在晋为相;契丹灭了晋,他又在契丹作太傅;契丹北迁,他又在汉作太师;周灭汉以后,他又作为太师和中书令。他历经四个朝代十个帝王,仍然从容不迫,毫不尴尬,因为他以“忠于国家”、以安养民为首要理念。显然,在政权更迭频繁、动荡的社会里,忠于国家比忠于君主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