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ppt

格式:ppt   大小:3,589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ppt

上传人:yixingmaoh 2017/11/18 文件大小:3.5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无定论。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侗族概述
227Ⅳ-83侗戏
380Ⅷ-30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384Ⅷ-34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473 Ⅸ-25 侗族萨玛节
887 Ⅷ-104 侗锦织造技艺
976 Ⅸ-16 侗医药
59Ⅱ-28侗族大歌
60Ⅱ-29侗族琵琶歌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
国际地位
文化标签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
溯源传说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
三百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制作有二十四道工序,调音笛有三十八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贵州
编号:Ⅷ-34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松、姚茂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