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鹿角蕨长在树上的“鹿角”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生长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有趣植物,徜徉其间,忍不住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不,你会惊讶地发现,在一些高大乔木的树干上,竟然生长着一丛丛绿盈盈的“鹿角”。这些栩栩如生的“鹿角”有的向上挺立,有的向下披垂,模样生动极了。遭遇此景,很多人都会好奇地发问:鹿角怎么长到树上去啦?其实,这并非什么鹿角,而是一种赫赫有名的野生观赏植物――鹿角蕨的叶片。这些翠绿色的叶片顶端分裂成了两瓣,每一瓣又接着再分裂成两瓣,依此类推数层,看起来自然就酷似鹿角了。
蝙蝠之翼鹿之角
鹿角蕨是水龙骨科鹿角蕨属的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属于附生性蕨类植物。其株形十分奇特,肉质的根状茎短而横卧,外表包裹着淡棕色的鳞片;可是除了根部之外,全株就只见其肥大的叶片了。
鹿角蕨的叶片有两列,有营养叶和孢子叶二型。营养叶较小,基生宿存,不育,外观呈圆形、椭圆形或扇形,厚革质,直接贴生于附生树干上,无叶柄,直立或下垂,先端截形,不整齐,呈
3~5次叉裂,裂片几近等长,圆钝或尖头,全缘,主脉两面隆起,叶脉不明显,两面疏被星状毛,初生时为翠绿色,不久后枯萎,变成褐色;孢子叶为正常的能育叶,通常成对生长,下垂,灰绿色,长25~70厘米,可分裂成大小不等的3枚主裂片,基部楔形,下延,几无柄,内侧裂片最大,多次分叉成狭裂片,中裂片较小,两者均能育,外侧裂片最小,不育,裂片全缘,通体被灰白色星状毛,叶脉粗而突出。
在鹿角蕨的两种叶型中,最受人关注的当然是其孢子叶了。正如上面所描述的,其丛生的孢子叶或直立或下垂,顶端分裂,形状奇异,既像极了迎风舒展的蝙蝠之翼,又恰似傲然挺立的梅花鹿之角,可说得上是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因此,鹿角蕨又赢得了“麋角蕨”“蝙蝠蕨”“鹿角羊齿”“鹿角山草”等很多十分形象的别名。
作为一种低等的蕨类植物,鹿角蕨的繁殖自然不同于其他高等植物,它不是通过种子,而是通过孢子来繁衍后代的。其孢子囊散生于主裂片第一次分叉的凹缺处以下、不到基部的位置,孢子囊初时为绿色,后变成黄色,密被灰白色星状毛;成熟孢子则为绿色。
当然,除了孢子播种的方式外,鹿角蕨还可以用分株法进行繁殖,不过无论是分株繁殖还是孢子繁殖,其繁殖速度都比较慢,效率不高,因此现在已经有机构开始利用鹿角蕨的孢子和叶片进行无菌培养,经过原叶体、配子体、孢子体、绿球体、生根培养等阶段,使其直接由细胞分化成独立植株,从而成功培育出大批鹿角蕨的新植株。
壁上生花价不菲
鹿角蕨原产于爪哇诸岛、大洋洲东部的波利尼西亚等热带地区。1808年,叶形奇特有趣的鹿角蕨从澳大利亚被引种到欧洲,引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如今,在欧美国家,使用鹿角蕨装饰和布置已十分普遍。凭着奇特的形状、方便的养护和较长的观赏期,鹿角蕨跻身于重要观赏盆栽之列。尤其是在讲求个性化审美的今天,鹿角蕨更是得到了植物爱好者的钟爱。
国内首次发现野生鹿角蕨,是在云南省大盈江的原始森林里。因为鹿角蕨常常附生在毛麻楝、楹树、垂枝榕等为主体的树干和枝条上,所以当地人多称其为“树衣衫”。在我国和老挝的边界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关“树衣衫”的凄美故事:一对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因遭父母反对而相约出走,他们逃进大森林,靠着吃野果、喝山泉艰难度日。半个月后,
?@对精疲力尽的恋人来到一条河边,脱下早已被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