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聚众哄抢财物与聚众“打砸抢”的刑法教义学
摘要:聚众哄抢财物行为通常成立聚众哄抢罪;哄抢使用中厂房的物资设备的,是聚众哄抢罪与破坏生产经营罪的想象竞合犯,以聚众哄抢罪定罪处罚;聚众是与哄抢并列的行为或者是哄抢行为的方式或状态,说明了聚众哄抢罪的必要共同犯罪特征;成立聚众哄抢罪未必要有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或纠集;聚众哄抢罪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动产或者不动产中可以分离的部分;哄抢的本质是公然抢夺或盗窃;不符合聚众哄抢罪的哄抢财物行为可认定为抢夺罪或盗窃罪;聚众哄抢罪与抢夺罪、盗窃罪的共犯有差异;哄抢人采取对人暴力或胁迫等方式,压制被害人反抗而哄抢财物的成立抢劫罪,聚众哄抢罪可以成立事后抢劫;聚众“打砸抢”是聚众实施某些寻衅滋事行为的特别规定;“致人伤残、死亡”应限制解释为聚众“打砸”人所致;“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是抢劫罪的法律拟制,首要分子以外的人成立寻衅滋事罪(或与敲诈勒索罪、聚众哄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的想象竞合犯)。
关键词:聚众哄抢事后抢劫聚众“打砸抢”寻衅滋事
中图分类号:DF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30(2017)02-0086-12
聚众哄抢财物案件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具有较大社会影响。见诸报道的哄抢案件如,哄抢散落钱钞,哄抢翻车货物,哄抢林木瓜果,哄抢厂矿、工地或运输中的物资设备,灾后哄抢财物等。哄抢行为聚众实施,具有公然性、突发性和随机性等特征,多偶发于事故、灾害之际,或者肇始于劳资纠纷等。时间、地域没有限制。与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运输人是否在场没有关系。哄抢人持
“法不责众”、“是捡不是抢”等错误观念,趁他人对财物不能有效管控之机,“挟众揩油”,抢了财物各自归属。哄抢的财物涉及各类生产、生活资料。哄抢案件事后追查嫌疑人和挽回财产的难度较大。因此,哄抢财物是侵犯公私财产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的危害行为,对社会公德也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和腐蚀性。严重的哄抢财物行为成立犯罪,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然而,由于哄抢财物行为具有多样性,刑法上有关财产罪(第263、264、267、268、269、276条)与相关法条(第289、293条)的规定错综复杂,长期以来,哄抢财物行为的犯罪认定与处理没有受到刑法学界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哄抢财物的行为事实加以归纳,揭示哄抢行为的本质,体系地解释聚众“打砸抢”的刑法规定,从而对聚众哄抢财物和聚众“打砸抢”行为作出合理的认定和处理。
一、聚?哄抢罪的构成特征与刑罚
为了防治通常的聚众哄抢财物行为,我国刑法于第268条规定了聚众哄抢罪,即“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聚众哄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目前,刑法理论和实务界对本罪的本质和构成要件研究得还不够细致。
(一)聚众哄抢的行为本质
聚众哄抢罪属于财产罪中的取得罪,与毁弃罪和拒不履行债务罪相异;在取得罪中,聚众哄抢罪又属于违背被害人意志的夺取罪,从而与交付罪相异。根据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财产罪大致可分为取得罪与毁弃罪。其中,取得罪根据行为方式又可以分为违反被害人意志的夺取罪(如抢劫罪、盗窃罪和抢夺罪等),与基于被害人瑕疵意思的交付罪(如诈骗罪、敲诈勒索罪)。但是,夺取罪中又有多种行为类型,聚众哄抢罪的具体行为本质是什么,与盗窃、抢夺或抢劫行为是何关系,学界尚无定论。
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是,聚众哄抢罪“本质上属于聚众抢夺犯罪”,曲新久:《刑法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71页。其行为方式是“公然夺取”。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508页;赵秉志、李希慧主编:《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44页;黎宏:《刑法学各论》,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308页。有的表述为“公然抢夺”。“所谓‘哄抢’,是指蜂拥而上,抢夺占有。‘哄’是表现形式,‘抢’是本质特征”。谢望原、赫兴旺主编:《刑法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81页。该观点在早期司法解释中即有体现,比如《铁路法》(1990年9月7日颁布,现已废止)第64条规定:“聚众哄抢铁路运输物资的,对首要分子和骨干分子依照刑法第151条或者第152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刑事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1993年10月11日颁布,现已废止)第4条作如下解释:
“聚众哄抢铁路运输物资的,对首要分子和骨干分子应当以抢夺罪,依照刑法第151条或者第152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一般应从重处罚。”值得关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