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谈新闻记者走基层.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新闻记者走基层.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7/11/19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新闻记者走基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新闻记者走基层<br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强烈反响。他用“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作为媒体人,如何运用笔杆子走天下,是每个圈内人思考的使命。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走基层,走的是什么?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备受新媒体冲击的现阶段,走马观花式的走基层必将会被淘汰,只有走进观众心里,切实为观众带来实惠,带来感动的新闻才会被认可、被关注。
一、“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其实对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夜航》的记者来说,几乎每天都在走进基层反映民生。只是有的侧重矛盾,有的侧重监督性,在报道中单单少了人情。“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黑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而走基层恰恰将这种情展现出来了。就拿几天前看到的一篇报道来说,说的是林区经济转型。按照以往的做法,几个数字一罗列,恢宏的场面一展现,一篇大气、主流的赞扬稿就此诞生。可带给观众的信息无非就是三个字”假、大、空”。而这次记者采用走基层的形式,讲述了林区里速冻玉米厂的前世今生。片子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坐在金灿灿的玉米旁,一边切割一边聊天的画面至今还印在脑海中。原来我们平时吃的速冻玉米是分等级的,加工过程中是要先煮熟晾凉再速冻的,工人们切一个玉米是四分钱。我想这么生动的内容也只有走进工人身边才可以切实地了解到。而且在采访过程中同期也不再是举着话筒。拿着腔调。就那么自然地坐在一起边干活边聊天。从林区木材减产林场职工大量失业,聊到现在人人有活干生活富足,最后引出一个小小的玉米让林区人找到了出路。在大众传播学中,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反馈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五大要素。而受众在接受媒体时大多是一种猎奇心理,片子中熟悉的玉米,陌生的操作流程恰好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这就是走基层的魅力所在。
二、扎根各行各业基层无处不在
在近期播发的走基层中,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工人:有重症监护室里的白衣天使;更有驻守林区的森警战士。我们常把走基层挂在嘴边,其实哪里是基层呢?我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基层。作为人们心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也受着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广撒网才能捞到鱼”,从各行各业中汲取营养。
三、心贴心情传情走到观众心坎里
在连续几天的走基层报道中,每篇的收视率都不低,这说明,观众喜欢这种沉得下去,细致入微的东西。一位记者曾经说过“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
”我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感情的投入,才会打动观众,“走”到观众心砍儿里。拿《重症监护室里的白衣天使》这篇报道来说,丝丝人扣的细节,朴实温暖的真情,把重症监护室这个特殊而又冰冷的地方描写的异常温馨。更让大家对“白衣天使”这个称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可。这样的报道就真正算是走进了观众心里。曾经有人提出过“真实是感动中国的力量”,其实,真实也是感动观众的力量。而走基层正是用镜头将普通人的真实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