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思想拷问灵魂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他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云端,也在地狱;是天使,也是魔鬼。人们叹息于他自我审视的力度和勇气,却也感受到他绝望的叹息和无助的挫败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题词。艰深、沉重,充满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与对哲学宗教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拷问着自身与人类生存的困境。
1881年2月,正准备撰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续篇时,60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咳血了。他最终没有完成这部曾经许诺给读者的作品。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戏剧性的一生结束了。
他死了。留给身后的评论家百余年喋喋不休的话题,也留给众多思想者灵感的种子。
触到死神苦涩的嘴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但他的颓废又让托尔斯泰叹息“不能奉为后世楷模”。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但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诗意的屠格涅夫、庄重的托尔斯泰相比,具有更多诡异的色彩、更多苦难的烙印。
“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等书的作者汪介之介绍说。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被称为“穷人之家”的贫民区。他幼年的生活即笼罩着苦涩的意味。《白痴》中,他曾借梅什金公爵之口说出“这社会建立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基础上。有人发财,就有人受穷;有人骄奢淫逸、纸醉金迷,就有人生活无着、冻馁而死;有人志得意满、八面威风,就有人被蹂躏、被欺压、被唾弃”这样的话。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都是贵族家庭出身。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平民作家比较少。”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作者陈建华曾经拜访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在那里,他看到三室一厅简陋寒碜的房子,家具七拼八凑。“他从小清贫,真正到过底层的人才能了解苦难,因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苦难的了解很深刻,很多俄罗斯作家对苦难的体会不如他。”
1849年4月23日,28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一起讨论社会改良、批判政府与农奴制的同伴获罪被捕。12月22日,他被押赴刑场,绞刑架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闻到了死亡的气息。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们被沙皇赦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写了首名为《英雄的瞬间》的长诗,揣测那一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领悟:
“只有在触到了死神苦涩的嘴唇之后/他的心才感到生的甜蜜/他的灵魂渴望着去受刑和受折磨/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秒钟里的他/如同千年前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在同死神痛苦地一吻后/又不得不为受难去爱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对死亡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或许与他亲身体验过死亡不无关系。《白痴》中,梅什金公爵说:“要知道,最厉害的疼痛,也许并不在伤口,而在你确凿无疑地知道再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