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阿司匹林-充满生机的百年经典
一、司匹林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阿司匹林的历史与发展阿斯
三、阿司匹林的药效
四、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五、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六、阿司匹林的分离、合成与代谢
司匹林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①结构:
②化学性质: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熔点135~140℃。无气味,微带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该品1g能溶于300ml水5ml醇10-15ml醚或17ml氯仿。
阿司匹林的历史与发展
阿司匹林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药物之一。早在1899年,阿司匹林就作为商品化的药物进入市场。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面,阿司匹林可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尽管作为人工合成的药物,阿司匹林算得上是一位长辈,但其前提水杨酸却有着比它更加悠久的历史。
水杨酸的药用价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那是人类已经学会用柳树皮的提取物来止疼。古埃及最早的医药文献《爱博思医药店》也记载了柳树的药用。1763年,英国牧师Edw and Stone使用柳树皮成功地治疗疟疾热。1828年,法国药学家 Henri Leroux 和意大利化学家Raffaele从柳树皮中得到了其有效成分水杨苷。然而,尽管纯品已经获得,水杨苷作为药物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它难以提取(Kolbe后来发明的合成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酸味和苦味,对胃肠道刺激极大,使患者很不情愿使用。
最早将阿司匹林作为商品化药物的当属德国的拜耳公司。19世纪末期, 由 Friedrich B ayer创办的拜耳公司只是一家很小的染料公司。由于当时的染料行业很不景气, Bayer决定转行,创办了自己的药物所阿司匹林正是在这里诞生的。阿司匹林的发明思路很简单:水杨酸有止痛功效,只是由于酸性较强而具有刺激性,那么,通过结构修饰获得的类似物可能仍然具有药用功效,却没有如此强的酸性。事实上, 也正是一个简单的化学转化-乙酰化,成功地把水杨酸这样一个不讨好的药剂转变成阿司匹林这一明星药物。虽然发明方法已很确定, 不过究竟是谁发明了阿司匹林,却颇有一番故事。
1897年,拜耳公司的职员 FelixHoff man声称,他在水杨酸分子上装配了一个乙酰基,得到了一种药效更好,副作用小很多的抗炎症药物阿司匹林。据 Hoff man自称, 他是为了给父亲的关节炎找到一种更好的药物而尝试修饰水杨酸的。同时, 他还为镇痛药吗啡装上了一个乙酰基,得到了另一种没有成瘾性的镇痛药-海洛因。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过多久,海洛因就成了比吗啡更加流行的毒品
自阿司匹林问世以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其新功效的研究。除镇痛作用外, 它还有退烧、消炎的作用。1950年,阿司匹林曾作为∃销量最好的止痛药%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然而,阿司匹林的酸性毕竟刺激胃肠道,随着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镇痛药物相继被开发, 阿司匹林便逐渐被替代,这直接导致了 20世纪 70年代阿司匹林的销量大幅衰退。但是, 20世纪 80年代初, 人们惊奇地发现,阿司匹林除了可以止痛、退热和消炎外,还具有抗凝血和舒张心血管等作用。并因此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 降低心梗患者第二次的发病率。而且,由于阿司匹林毒副作用小, 少量服用不会引起身体不适, 现在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常备药品。在西方国家,如果遇到感冒发烧,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使用阿司匹林, 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于是,阿司匹林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再次成为临床一线的明星药物。如今全世界阿司匹林的年消耗量已达 5万吨之多,足以见其之畅销。
阿司匹林的药效
阿司匹林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镇痛、热、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以前常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但是近年来在防止血栓形成方面,广泛用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纤颤, 人工瓣膜病、动静脉瘘、不稳定型心绞痛等, 随着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的不断研究发现, 该药在各科疾病的诊治有新进展, 现阐述如下。
一、预防和降低癌症危险风险
降低结肠癌的危险: 美国纽约圣卢克斯- 罗斯福医院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斯塔丁!并用, 可降低结肠癌的危险。该研究中心对1 5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 3次研究, 所获得的数据表明, 这两种常用药同时使用, 能杀死早期的癌细胞, 医学专家对1000名结肠癌的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他们服用阿司匹林后的发病率下降了19%。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减少胃癌、乳腺癌风险: 香港大学研究员通过对 2831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长期注射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抗炎针剂可使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