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茄子耐热性苗期指标的筛选及耐热种质鉴定
摘要:试验通过比较4个茄子品种在高温?l件下6个生理生化指标和生长情况表现出的差异,筛选出热害指数、膜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3个指标在幼苗期可一定程度反映茄子耐热性;基于以上3个指标对20份茄子种质进行苗期耐热鉴定,最终筛选出E-4、E-7、E-11、E-21这4个耐热性较强的材料。
关键词:茄子;耐热性;指标;鉴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7)12-0036-05
茄子是茄科茄属植物[1,2],我国茄子品种类型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在各省各地均有栽培,为我国夏季的主要蔬菜之一[3]。茄子喜温,在日温25~30℃、夜温18~25℃下生长最为适宜[4,5]。研究发现,超过35℃的连续高温不利于茄子生长发育[6],会导致花发育不良、花期缩短、花粉活力下降、落花落果增加,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7,8]。
目前在对茄子耐热性鉴定研究中,使用较为频繁的有热害指数测定法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等。热害指数、细胞膜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是目前鉴定茄子苗期耐热性普遍会使用的评价指标
[1]。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各种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指标也有研究人员将其作为评价依据[9~11]。此外,田间的坐果率[12]、花粉活力[13]和结球率[14]等指标也被作为其他蔬菜进行田间耐热性品种选育鉴定的重要依据。
本试验选用了不同的茄子品种,从各个品种在高温条件下苗期所表现出的差异入手,通过比较生理生化和形态指标,以便寻找简单、快速、准确的茄子耐热性鉴定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共24份,分别为筛选耐热指标所用的4份不同类型的材料,包括长茄、线茄、卵茄、圆茄(分别记为E-C、E-X、E-L、E-Y),以及需进行耐热鉴定的20份茄子种质,编号分别为E-4、E-7、
E-10、E-11、E-12、E-16、E-21、E-23、E-24、E-27、E-29、E-32、E-36、E-37、E-41、E-45、E-47、E-49、E-50、E-55。试验材料均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提供。
试验方法
试验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日光温室内进行。选取均匀、饱满的种子,播于穴盘中,遮阳网覆盖、自然温度下育苗。待茄子幼苗长至4叶1心时,放入人工培养箱内进行高温处理。先在白天
28℃、夜间25℃、12 h/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预培养24 h。然后进行高温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个重复10株。高温处理1 d分为2个温度段,43℃处理12 h,38℃处理12 h,12 h/12 h昼夜光暗交替,光照强度
8 000 lx,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对照组设置日温为28℃,夜温25℃。连续处理5 d,每天观察记录茄子生长情况,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筛选出能相对准确衡量茄子幼苗耐热性的指标;再用筛选出的指标对20份茄子种质进行耐热性鉴定,具体方法同上。
人工模拟气候下热害指数的测定:热害指数测定参照张志忠等[7]的分类方法略作调整,进行热害分级。分级标准为:0级,无热害症状;1级,下部第1片真叶零星或局部泛黄;2级,下部第1片真叶完全变黄;3级,下部第1片真叶脱落或者下部2片真叶泛黄;4级,下部2片真叶脱落;5级,下部第3片真叶变黄或者2片以上真叶脱落。热害指数=
∑各株级数/(最高级数×总株数)。
细胞膜相对电导率(REC)的测定:将每株茄苗取相同部位叶片,用打孔器在叶片上取相同数量的小圆片,放入烧杯中,用双蒸水洗净后,定容至
20 mL。 h后测定初始电导率(R1),沸水浴15 min
,杀死植物组织,取出冷却后在20℃恒温下测定电导率(R2),计算相对电导率(R'=R1/R2)。重复3次,以室温下叶片的电导率作照(RCK)。
叶片中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采用便携式叶绿素仪SPAD-502进行测量;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脯氨酸含量用酸性茚三酮比色法,可溶性糖含量采用采用蒽酮法,具体方法分别参考《植物生理生化试验原理和技术》[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earson双尾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茄子苗期耐热指标的筛选
①高温处理对4种茄子幼苗热害指数的影响由图1、表1可以看出,高温胁迫后,4个品种均出现热害反应,但不同品种间热害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E-Y品种热害指数较低,最为耐热;E-X与E-L间无明显差异;E-C品种热害指数值最大,最不耐热。因此可以判断苗期耐热性顺序排序为E-Y>E-L、E-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