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校改革刍议
从1999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十余年的扩张式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在校生人数逐年攀升,现已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目前正在向“普及化”方向迈进。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突出问题、尖锐矛盾同样不可小觑。多年来,高教质量、高校管理、高教改革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归纳起来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每逢毕业季前夕都令高校头疼不已,这也是政府年年抓的头等大事。从表面上看,就业困难似乎是就业岗位太少,实则不然,其真正原因在于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难,迫使大学毕业生退而求其次――当工人,这既浪费了人才资源,又挤占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第二,贪大求全,盲目合并。哲学、法学、管理学、医学等专业大类,一个都不能少,似乎专业太少就不能称之为“大学”。诚然,高校合并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如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效益,能促使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等。然而,高校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组织,其功能和作用的复杂性决定了合并的高难度,尤其是涉及办学理念、文化氛围、专业学科、各方利益等许多现实问题。此外,由于人事问题、学科矛盾未能妥善解决,大部分高校合并未能达到“
1+1>2”的效果。如此合并不力,既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反而导致学校与社会服务的距离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严重违背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原理。
第三,过度行政化。高校行政化主要表现在学校地位、机构设置、管理手段等方面,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政府对高校的干预逐渐加强,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受限制。高校越来越向行政单位靠拢,而行政部门通过招生、科研、职称、重点学科或基地等建设审批不断介入高校内部;高校的行政级别得到加强,主要领导来源于政府部门。“副部级大学”不少、“正厅级大学”更多,校长要么是副部级,要么是厅级,必须有个相应的行政级别,一时间“官本位”思想盛行。行政化已成为困扰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疑难问题,大家都想当官,谁还愿意安心做研究?再者,高校行政化不仅否定了师生的主体地位和教科研规律,也会使学术创新人才被边缘化,还会使得行政权力滥用。近年来,因为基建、招生牵出的贪腐大案屡见不鲜。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显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分析与归纳的层面,也不能以牺牲其发展为代价,应该在发展中寻对策、求创新,尽快打破壁垒。
首先,为自身发展准确定位。“要把高校当做育人基地、学术机构,而不是行政部门、工厂企业。”只有定位准确,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高校定位是多年的积淀,涉及学校类型、功能层次、服务方向、学科特色等。但当前很多重点高校迫于就业压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单纯地突出职业技能,减少了通识教育。这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