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因的果,果的因.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因的果,果的因.doc

上传人:cj83252951 2017/11/2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因的果,果的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因的果,果的因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著名的乡土抒情作家和讽刺作家,师陀的作品呈现了特定年代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无望村的馆主》展现村庄和家族的兴衰史,通过吴王村成为“无望村”、地主由盛而衰的故事,揭示传统的轨迹在乡土社会里反复循环的困局。本文将针对作品结构与主题进行分析,讨论师陀的命运观念和《无望村的馆主》对这一观念的体现。
关键词:无望村;命运;现实主义;讽刺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根据作品情节的不同展开形式,最终形成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命运。有些人物的命运是在它出场前就被预设好的,而有些是在故事发展中,在故事背景和其他人物的影响下,出现了最合适的命运归属。
《无望村的馆主》中,我们在被作者流畅的笔触打动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样一条思想脉络――人面对情境更替而产生固定的、无可奈何的悲哀。荣格说:“无能为力和软弱是人类永恒的经验和永恒的问题。”在规律或者自然面前,人只能作为弱者而存在。因此在人的深潜意识中,也就不能不永远怀着对不可知的命运伟力的敬畏与恐惧。
“命运”,是师陀作品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佛教中,“命运”被称为“因果”,佛教认为,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有宿命色彩的,过去的因是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是未来的果。这种强调“因果报应”的命运观念在师陀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师陀认为,命运是既定的,命定的劫数无人可以逃脱,而在中间捉弄人、摆布人的导演,是这些“命运者”自身所拥有的力量或者财富。
在师陀看来,虽然造成不断循环的社会悲剧的源头正是这个社会本身,但在命运面前,每个人都只能是无能为力的接受者。本文将尝试通过师陀命运观的分析,解读《无望村的馆主》对师陀命运观念的体现。
一、无望之望――师陀的宿命论
在村庄兴盛的时候,这个村子因为吴王庙的存在被称为“吴王村”,当宝善堂开始败落,乡下人惧怕绝望的时候,就只好称其做“无望村”。从吴王村到无望村,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宝善堂三代人的时间里,从缓慢积累财富称豪一方,到家主沦为乞丐这样一段兴亡史。
小说开头,作者这样描述:“这个村庄不能不说是一个稀有的村庄。它并没有多少人家,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庄子,最惹人注目的是一座大的老旧的地主住宅。它几乎占去了村庄的二分之一……”住宅是老旧的,在很小的庄子里。并且这个庄子是主人公“我”与车夫在荒原上奔波了很久才遇到的地方,可见它的荒凉与偏僻。而在遭遇了村庄的原主人陈世德之后,作者通过倒叙,展开了故事。

前文说,佛教讲究因果报应,万事有因有果。《无望村的馆主》主题与这一观念十分契合。既然宝善堂在发家累业的过程中压榨农民、为非作歹是因,那最终的败落,多行不义必自毙,也就是它应得的果。宝善堂第三代主人陈世德,在成长的过程中肆意妄为从无管束是因,最终败光家财乞讨度日就是果。
除此之外,小说多次以因果为载体,近乎形式化地展开了情节。在因果之间,作者是冷静的记录人,古井无波地忠实地记录着命运领受者的所作所为。最后,作者还写道:“这个无望村的王子的骄傲和残暴已经得到他应得的报偿,正像我们后来看见的,司命老人失望之后便不再搅扰她的安静,他把他的英雄交给时间判断。”这些冷静的、超脱的话语,正是作者对于因果和命运的阐述。
在无望村,这样因果报应的轮回无数次上演,变化的只是领受命运的那个人或者家族。师陀认为这样的结局都是人物自己造业的结果,他在作品中充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