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653072647 2017/11/25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在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各种变化。在“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还可以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最后文中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堂引入
关注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展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神农架地区金丝猴种群调查
引入种群数量变化
识别人口普查标志
从学生近期熟悉的问题入手,引入新课内容
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建构
从受污染的针头引入细菌种群增长模型的建构过程(播放细菌分裂动画)
提问:细菌数目的增多是通过什么生理活动来实现的?
细菌的繁殖是一种分裂生殖,有研究表明有的细菌大约每20min繁殖一代。
那么我们现在就以这样一种细菌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
学生思考并回答
繁殖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
细菌特定种群增长模型的构建
教师巡班,与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主要是画曲线,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
倾听学生汇报,点评
简单介绍曲线图和方程式的优点
学****目标一:建构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增长模型。
探究一:
1、1个细菌,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以每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会增殖为多少?请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2、如果我们用N表示细菌数量,n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请尝试写出细菌种群增长的公式。
3、利用表格中的数据,以繁殖代数为横轴,细菌数量为纵轴,尝试画出细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学生讨论,由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并作出简要说明。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绘图,并从中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一般种群增长实例
那么在自然条件下能否找到类似于细菌种群增长的例子呢?
学生观看PPT
澳大利亚野兔
美国环颈雉
判断其增长曲线是否符合细菌种群增长曲线
判断其公式是否能用细菌种群增长公式代替
质疑上一环节中得到的细菌种群增长数学模型
一般种群增长模型构建
那么我们能不能将细菌种群增长的公式推导成能够反映普遍种群,类似于细菌种群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