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ppt

格式:ppt   大小:1,337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ppt

上传人:yixingmaob 2017/11/25 文件大小:1.3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产生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类型
中国古代神话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
古代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古代神话产生的背景:
1、生产力低下,反映人类征服自然和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愿望。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2、由于缺乏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基于自身体验的万物有灵观,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特质。
3、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女娲,西王母——母系氏族社会女子的权威;皇帝、蚩尤之战——部族之间征战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中国小说史略》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类型
【一】、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的主题是探索世界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
(1)盘古开天辟地:
(2)女娲造人
(1)盘古神话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刚开始时混沌一片,像个鸡蛋一样,盘古在其中诞生。一万八千年后,盘古开天辟土地,清灵空明的气上升为天,浑浊厚重的气下降为地。而盘古就在这天地之间,头顶天,脚踏地,一天变化九次。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每天也要长一丈。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到了最高处,地沉到了最低处,盘古也长到了最长。之后才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
临死的时候,将自己的整个身躯化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他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喊声变成雷声,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山川道路,皮肤肌肉化作了肥田沃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牙齿、骨骼变成了地下矿藏;汗水变成了雨露。寄生在身上的各种小虫,受了暖风的吹拂,变成了生活在大地的黎民百姓
(2)女娲神话: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拱(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縆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二】、自然神话
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以及表现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ǎo) 尘埃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
日月的来历:①盘古眼睛所化
②大神帝俊两位妻子所生
③日月为孪生姐妹
2表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一般说来神话包含两种意识:崇拜与征服,但中国古代神话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意识。
。如: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在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是炎帝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三】、英雄神话
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