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题狂做》
解析
过关3 古代中国的经济(上)
题号1:据题干可知,衡量是否直接史料的标准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
◆牛郎织女传说在口口相传中,难免有添改,故A项错误;
◆甲骨文中祭祀的内容,由祭司自行刻写,未经他人,故属于直接史料,故B项正确;
◆《说文解字》中的文字,是他人传播,经过编者裁剪,故不属于直接史料,故C项错误;
◆《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有可能是作者的观察,也可能是转引,故有可能不是直接史料,故D项错误。
过关3 古代中国的经济(上)
题号2: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从题干中(赵括)“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以提取A、B、D三项;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而春秋时期井田制就开始瓦解,故C项符合题意。
过关3 古代中国的经济(上)
题号9:本题考查的是唐宋两代关于商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新唐书》记载唐代商业有时空的限制。
◆而陆游记载当时年轻人对唐代商业限制时间的行为“茫然不知”,尽管街鼓尚存,由此可见宋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商业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过关3 古代中国的经济(上)
题号10: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史实。
◆A项不符合唐代史实,纸钞在北宋也只是出现,无“取代”一说;
◆B项“飞钱”(相当于今天的支票)只涉及汇兑业务,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职能;
◆依据C项,可以否定D项这种主观认识;
◆大家要注意:对于古代社会来说,金属是有限的,金属作为货币也不能避免数量有限这个问题,“铜币熔化就铜金属”自然会减少货币的存有量。
过关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下)
题号6:本题考查是选修1“王安石变法”中王、司马两人对于“青苗法”的态度:
◆王安石认为今贫者“举息之于官”比“举息之于豪民”更有助于脱贫;
◆司马光认为“举息于官”,官府却“取利约近一倍”,即便是豪强地主也不至于如此乘人之难,取息如此之重。
◆可见,两者的分歧焦点在于官府的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助于济贫。
过关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下)
题号18:本题考查明朝对外贸易的政策
◆根据所学,明朝后期,开放海禁允许私人贸易,而且“唯一”太过绝对,故A错误;
◆朝贡贸易都是为了宣扬国威并不是为了经济发展、国家税收的增加,故C、D两项错误。
过关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下)
题号19:由题意可知,朝奉由秦汉时期的一个褒义词到宋代后演变成了一个对商人歧视的贬义词。本题很难。
◆由所学可知,明清两代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商业、商人的地位始终处于社会低层;
◆可见,明清时期,叫徽商做“徽州朝奉”,本质上反映当时社会对商人的歧视。
◆本题,建议使用排除法,根据题意,也可得解。
过关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下)
题号20:本题是考查“商人”与“科举制”的关系。
◆A项中“彻底打破”太于绝对,故A项错误;
◆B项中“广泛”一词与题干中“70%以上”可以对应,同时,也可得见,明代商人地位低下,要想改变社会地位,仍然要走仕途,故B项正确;
◆C项中“限制放宽”一词在题干中没有直接反映,同时,明代政府也不可能放宽种种限制,参与科举的不是商人本人,而是“商人子弟”,故C故错误;
◆D项中“控制、专制集权”这些表述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过关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题号6:根据材料可知,“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强调了国家统一重要。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晚期,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礼乐制度走向瓦解,这也是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希望恢复周礼的原因。同时,大一统的国家尚未建立。故A、B错误。
◆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已经让位于“兼并战争”。故D项错误;
◆联系时代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异军突起,逐渐形成气吞天下的气势,秦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所以,从历史发展潮流来看,思想文化大一统与当时秦国兼并列国的趋势相呼应。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