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四川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以高原、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农业大省,既是全国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全省林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林业综合效益,不仅是建设生态四川、和谐四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四、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深入开展林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四川林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背景
“十一五”林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林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林业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展战略,经受了雨雪冰冻、汶川地震、山洪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对林业带来的重大影响,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科学决策,真抓实干,灾后生态修复重建稳步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主要建设任务及目标圆满完成,各项林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成就
(一)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建设大见成效
全省加快推进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含灌木林)实施常年有效管护,保护了长江上游极其珍贵的天然林资源。累计完成营造林4186万亩,其中工程造林2774万亩。;完成森林抚育补贴试点11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商品林421万亩;。全省城乡生态面貌显著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大见成效。到2010年底,,比2005年增加4200万亩;,;,;%,;%,%,;有400多个城市、县(区)、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村先后被评为
“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绿化模范单位”和“绿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坚持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发展现代林业的要求,着力打造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和林业产业强县。到2010年底,累计建成木质原料林、竹林、特色经济林和生物质原料林等产业基地7650万亩;涉林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以上企业达500余家,亿元以上企业53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6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涉林上市公司3家;竹浆造纸生产能力170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700万立方米,木竹地板生产能力2800万平方米。全省已建森林公园107个,其中国家级31个,省级52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直接收入200亿元。累计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069亿元,是“十五”,其中2010年达到1157亿元。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持续提高,2010年达到576元,比2005年翻一番。全省有沐川等10个县(市、区)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现代林业产业强县。
(三)自然保护区稳步发展,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十一五”以来,新建自然保护区7个,新增保护面积735万亩;已建立包括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2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51个,
,%,比“十五”期末上升近1个百分点;保护区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9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近50%的自然湿地通过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全省湿地面积6315万亩,%,已建立41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处国际重要湿地、2个国家湿地公园和9个省级湿地公园。全省有野生大熊猫1206只,人工圈养大熊猫262只,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655 万亩,分别占全国的76%、77%和85%,三项均位居全国第一;救护野生病饿大熊猫31只,抢救成活26只;人工繁殖大熊猫幼仔148只,成活134只;开展了野外救护大熊猫“泸欣”异地放归和人工圈养大熊猫“祥祥”野外放归试验;完成了大熊猫赠港、赠台、赠澳以及“奥运大熊猫”、“国庆大熊猫”和“世博大熊猫”展示任务。
(四)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累计落实森工企业、国有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