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插队的故事课件 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503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插队的故事课件 PPT课件.ppt

上传人:yzhlya 2017/11/28 文件大小:5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插队的故事课件 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插队的故事课件 史铁生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三、插队介绍
四、写作意图
五、内容提示
六、文章情节
七、中心思想
八、读后感
【教学设想】了解伟大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及其他的思想。通过作品分析文章的主题,抓住文章的主干,进一步解析文章。同时能够很好的让学生接受。
第一节、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短篇小说《老屋小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创作背景 1966 年文革爆发,中国的社会陷入停顿,就业机会大幅降低,社会上闲置无业的年轻人逐年增加,於是从 1968 年起,将两千万都市里 16~20 的年轻人以「插队落户」为名丢到乡下,名曰「上山下乡」、「向贫农学****1966 年文革爆发时的高中初中六届中学生这一代在中国有个专有名词称之为「老三届」。
三、插队介绍
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到文革后期和文革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
四、写作意图 《插队的故事》史铁生借助自己的亲生经历,回忆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知青上山下乡锻炼的往事。描写了农村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十分有意义,给人留下无尽的快乐。同时揭露了文革给社会所带来的那种负面影响,使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