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术后疼痛治疗-多模式镇痛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孙建宏
疼痛的概念
伤害刺激引起机体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经历。
是继体温、血压、呼吸、脉搏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手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达30~80%。
手术后疼痛不能进行病因处理,疼痛随着伤口的愈合而减轻、消失。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不敢咳嗽,不能自主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由此延缓胃肠、膀胱功能恢复、延长进食时间,影响伤口愈合。
肺功能残气量、通气血流比例异常,肺顺应性和膈肌功能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增加。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应急过度,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皮质-垂体-下丘脑反射,引起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去甲肾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分解代谢增加。
血压、心率增加,心脏做功增加。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高凝状态,血栓形成。
免疫功能紊乱,各类炎性介质释放,诱发SIRS,引起器官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
术后疼痛引起的结果
心理、生理伤害,病人烦躁、抑郁。
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延长术后恢复时间
医疗费用增加
术后镇痛的发展
80年代,术后口服、肌注药物治疗,硬膜外延期拔管。
90年代初硬膜外吗啡、神经阻滞、胸膜腔、腹腔用药。
90年代中后期,PCA术后镇痛。
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的评价
口服非甾体类药物。
肌注阿片类药物,以哌替啶为主。
效果差,用药方法为按需,易产生药物成瘾。
术后镇痛的评价
长时间局麻药使用可引起病人感觉减退、难以接受的运动阻滞和低血压,而且镇痛失败率较高,因此从来没有成为术后硬膜外单独应用局麻药常规镇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