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幼儿的心理特征、气质和常见的心理问题
依恋
:与母亲分离时表现为明显不安、担心和惦记,母亲回来时主动迎接,与母亲亲热一会儿后很快平静下来而继续玩,这类婴儿约占55%。
-回避型:专注于玩具或周围环境事物,母亲离开时不哭不闹、无动于衷,母亲回来时主动回避或似乎视而不见,与母亲分离或重聚时均无喜怒表现,约占23%。
-矛盾型:过份地“粘”着母亲,母亲离开时非常愤怒或十分消沉,母亲回来时行为矛盾,与母亲重聚并不能使他(她)平静下来,约占8%。
学龄前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语言的发展
词汇量明显增加,增加速度为一生中最快的时期,词汇量可达3000~4000个
大量出现的为名词,涉及到儿童生活、游戏等经验过的各种事物,对新鲜事物和新名词特别感兴趣
理解并能运用方位词
3~4岁的儿童可能会搞错人称代词
出现自我中心言语,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自己对自己说话而不起交际作用的自言自语
可以用简单到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
注意力发展
学龄前儿童的注意仍然以被动注意占优势,只有被注意对象色彩鲜明、外观生成形象时才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电视中播放的卡通片就具备这种特点,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和兴趣。
主动注意必须克服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才能达到注意的效果,3~4岁儿童的主动注意时间仅为10分钟,而5~6岁儿童也不超过15分钟,因此, 在给学前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客观规律,不可长时间的灌输,更不能要求儿童长时间注意学忆的发展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萌发。以具体形象性和机械性记忆为主,抽象记忆相当不足。此期儿童记忆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不同来源,或是自己经历,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内容与现实情况混为一谈,心理学上称为潜隐记忆,家长往往认为儿童在说谎,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要辨别出幻想和现实内容。
情绪的发展
儿童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成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龄前期儿童都基本上已能体验到,如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紧张、害怕等,很容易表现在行为上。
焦虑和恐惧。对与家人分离、受到批评和伤害后可出现明显的焦虑反应。对想象的事物和黑暗、魔鬼、声音、幽静等有明显的恐惧,尤其在从电视、故事、谈论中看到或听到有关事例后更为明显。
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如同情心、孤独感、荣誉感、审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进一步发展。
四、气质
气质是儿童正常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它是指个人心理活动(情绪、行为)的稳定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气质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气质对儿童正常行为模式及异常行为的发生均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处理儿童出现的行为困扰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弄清儿童的气质类型及气质维度的特点;儿童所处的环境特点;儿童气质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适应状态等。
气质的维度
活动水平:儿童身体的运动量,如儿童洗澡、室内外活动、玩耍等时候的活动水平。
节律性:儿童反复性生理功能的规律性,如对睡眠、饮食、排便等评价。
趋避性:对新刺激的最初反应,如新食物、新玩具、陌生人和新情境。
适应性:指对新事物、新情境的接受过程,是容易还是困难。如旅游、初去幼儿园或学校时的适应能力。
气质的维度
反应强度: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激烈程度,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如遇某事情是大声哭闹或兴高采烈还是反应轻微。
情绪本质:愉快、和悦、友好的行为相对于不愉快、不和悦、不友好的比例。如与小朋友玩时、与人接触时等情境中的情绪状态。
注意分散度:外界刺激对正在进行活动的干扰程度。如做事情时丢旁边干扰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