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游记》中孙悟空艺术形象及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孙悟空追求个性自由的形象和为人类造福的探索精神的分析,试图对困扰人们的个人自由与社会意志,这一难以解决的人生难题,作一解答。
关键词:孙悟空个性自由追求精神现实意义
在中》是唯一一部倾其全书之力,主要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的作品,也可以说《西游记》百分之八十的价值在孙悟空的身上。《西游记》问世四百年来,一直吸引、征服着无数的读者,只要一提起《西游记》,大家马上就会想到那个精灵古怪、神通广大、有着七十二般变化、手拿如意金箍棒的美猴王孙悟空。作者在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寄托了他的情感、他的理想抱负、他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认识、甚至对客观规律的揭示等等。
对于孙悟空形象的分析,切入点很多。我们从《西游记》文本本身结构入手,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自由而战的美猴王;二是西行路上的孙行者。
孙悟空对自由的追求是从最根本的自然生命开始的。《西游记》第一回写孙悟空的出世:“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①”孙悟空是聚天地精华孕育而生的一只石猴。天生地养,没人教他基本的生活常识,更没人教他社会生活礼仪,自然保持着一种天性的淘气。作品还描写他出世后的生活情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②出世后在野间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闲散不知世事,天真烂漫随性之极。这些先天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以后的率性、反叛、乐观、崇尚自由的性格特点。即使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点。
在《西游记》前七回中,争取自由始终是一个反复回响的主旋律。孙悟空虽然在世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当他有一天突然想到暗中还有个“阎王老子管着”,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忽然忧恼,堕下泪来”。通臂猿猴告诉他,可以寻仙学道长生不老。孙悟空东海学艺,为了跳出三界五行,超越死亡对生命的限制。学艺归来的美猴王神通广大,为保花果山洞天福地,他下东海闯龙宫借金箍棒;阎王强拘他的魂魄,他闹地府,涂改生死薄,使九幽十类尽除名。他追求上天入地的个人无限的自由都做到了。宇宙世间的秩序等级成了他最大的障碍,他势必要对这个秩序进行挑战。
第一次大闹天宫是因只安排他做了个未入流的“弼马温”。他深感自已这个
“天生的圣人”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个人的尊严受到了侮辱,“玉帝轻贤”, “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叫我替他养马?”“活活的羞煞人!”于是打出南天门而去。第二次请他上天,虽然依着他给了个“齐天大圣”的空衔,却是有官无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尊重,于是他“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反出天门。他说“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在美猴王的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向往自由的强烈的个性精神。孙悟空大闹天空最终还是失败了,如来易如反掌地将他压在五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