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拼搏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编者按:《农家女》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面向农村妇女的月刊,由杂志派生出来的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也是中国转型时期诞生的一个为弱势妇女服务的NGO组织,在GDP为导向的大环境下,“农家女”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这期我们采访的就是农家女事业的创办人,《农家女》杂志的主编谢丽华,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其精彩的一生。“送你一颗果子,只能享用一次;送你一粒种子,可以受用一生”,年近花甲的谢丽华,用生命履行自己的承诺,给自己的承诺,给千千万万农家妇女的梦想。
记者:1998年,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访问中国时,在“女性圆桌会议”上,您是第一个发言的,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谢丽华:这我当然记得,是1998年6月27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作为陪同总统访华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与中国妇女代表举行“女性圆桌会议”,讨论“妇女在变化社会中的机遇和挑战”,当时台上的六位中国代表排成V
字形,希拉里与主持人冯淬(全)坐中间,台下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和新闻记者200余人。当时主持人点名让我第一个发言,我压力很大也很紧张,毕竟是和第一夫人对话,说不好的话,那丢面子的可不是我个人。还好,对话取得了成功。会后,希拉里情不自禁地说道:“我认为在中国的这次对话会议是非常成功的。”
记者:在商业化期刊如火如荼的开办时,您为什么选择了要创办《农家女》这样一本没有漂亮装帧和外表的杂志?
谢丽华:《农家女》原名《农家女百事通》,是90年代初,全国妇联为了更好地配合在农村妇女中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要创办的一个面向农村女性的刊物,因为国家没有资金投入,所以一直没人愿意干这件事。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部队转业后,1984年参与了中者编辑一直做到部门主任、编委、副总编。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开始激动起来。我出生在农村,6岁跟着母亲从山东老家到北京与在北京工作的父亲团聚,因此我对农村有着一种天然的感情。当我在报社下乡采访时,看到众多的农村妇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农村妇女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婚姻、家庭、健康、贫困等众多生存和出路问题困扰着她们,她们渴望改变命运,更需要在关键的时候有人能伸出手来拉她们一把……所以,我主动请缨把创办《农家女》杂志的任务接过来,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是事在人为,只要下决心办出一本贴近农家姐妹心窝子的杂志,就一定有前途。
记者:《农家女》杂志创刊至今18年了,作为一“老”资格的杂志,其不仅深受读者喜爱而且销量也稳据一定市场,作为《农家女》杂志的主编,您能谈一下它的发展历程吗?
谢丽华:《农家女》杂志到目前还是全国惟一一本面向农村妇女发行的月刊,创办于1993年1月,读者对象是16至45岁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农村妇女。已故的原全陈慕华和著名作家冰心分别在创刊号上题写了贺词。其实,在《农家女》杂志创办之初,我们的运营是非常艰难的,由于刚开始的时候报社投入的启动资金只有6万元,在创刊几期之后就已经资金短缺了。正在到处寻找资源的时候,通过冰心的女儿吴青教授我认识了福特基金会驻中国的项目官员白梅女士,我就给她讲述了创办《农家女》的思路,引起了她的共鸣。作为性别与生殖健康的项目官员,她决